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易中天“缩水”中华文明史看其学术能力

(2013-11-20 10:53:09)
分类: 文化、历史与文学


    易中天提出中华文明史只有三千七百年,与通常所说的“上下五千年”相差甚大。易中天的说法靠谱吗?在这一问题的论证上反映了易中天的哪些科研素质缺陷?从中可以看出易中天的哪些忽悠大众的功夫?

         先看易中天的有关论述。今年516日下午,易中天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易中天中华史》演讲,题目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下面是易中天解释自己“缩水”中国文明史的理由:

    先看中华文明。人类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史前史,第二个阶段叫文明史,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分界点在国家的诞生,国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城市的出现。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也就是说我们界定一种文明什么时候诞生,必须有一个考古学的证据,也就是我们必须有考古队发掘这个文明最早的城市,然后去确定,就确定了这种文明诞生的时间。根根据目前考古学研究的成果,本届人类共有七千年文明。其中中华文明诞生在三千七百年以前,考古学的证据就是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测定的结果是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500年,再加上现在公元后2000年,因此中华文明是三千七百年。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有媒体说易中天缩水中华史,把五千年历史缩短成三千七百年,抱歉,我这有考古学的证明,中华文明就是三千七百年。

 

         易中天这段论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算术问题。既然“二里头测定的结果是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500年”,那么现在才2013年,前后加起来也就是三千五百年,而易中天说成是“三千七百年”。我觉得这是口误,不认为易中天没有这个算术能力。然而,我好奇的是听讲座的北大人是否注意到这一个问题?

         二、逻辑问题。即使易中天所说的两个标准都对,一是“城市的出现为文明诞生的标志,二是二里头遗址的上限为公元前1700年(注:易中天口误为1500年),一个科学的逻辑结论是:

         中华文明史至少3700

         因为考古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将来有一天很可能发现更早的城廓,那么文明史的长度就的改变。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是1959年,之前的人所知道的的最早城市要比这个时间短得多,他们能说“中华文明是两千五百年”吗?这是普通具有理性思维者应该有的判断能力。

         三、最早城市的时间确定。二里头所发掘的宫殿遗址的时间,是一个有巨大学术争议的问题。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时间为大约从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请看关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学介绍: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该考古文化分布于晋南、豫西。时间为大约从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地域范围为河南中、西部的郑州,洛阳附近和伊河、洛河、伊洛河、颍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带。

 

         如果易中天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应该介绍学术界关于二里头时间估计的各种意见分歧,然后解释采用其中一说的理由。学术界入道浅者,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当成定论。易中天难道也是“学术界的小青年”?

         那么,按照易中天的两个标准,根据对二里头遗址时间估计的流行看法,“中华文明史至少有四千一百年的历史”。这与目前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很接近。

 

          四、拿不懂的科技忽悠人在易中天的演讲中,他提到二里头遗址的时间估算是用“探磁仪器”做出的。在转写下来的文字稿中,有人删去了这一内容。其实,易中天根本不知道考古探测仪是干什么的,这里也暴露了他科技上的短板,也说明他惯于用自己不懂的东西来忽悠大众的技巧。

         考古磁探测仪根本不是用来计算遗址的时间,而是用来探测地下掩埋的金属物,以及遗址的位置和结构。磁探测仪对土质的遗址往往不起作用。

 

通过对河南偃师商城二号宫殿遗址中夯土台基进行的探测,发现凸起的异常回波是由夯土中的石块引起的。经分析对比,这些凸起的异常回波为宫殿中的柱础基石的反映,其强弱由柱础基石的形状大小不同造成。

 

         地球物理学中,倒是有靠某种元素的衰变周期,探测某种地质构造的年代。那都是以百万年、甚至多少亿年计算的。人类文明史还远远不到这种测试误差的零头,这种技术根本无法用来计算某个历史遗址的时间。

 

          总之,如果从学术的角度讲,易中天的“发现”和“论证”是不及格。然而他的演讲还是有很高的娱乐价值。为了让大众“被娱乐”时不至于“被忽悠”,所以才写这篇澄清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