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观察月亮反思中国人的科学精神

(2013-09-17 15:15:37)
分类: 教育、科技和创新


        中秋节到了,大家都盼望着赏心悦目的明月夜。我想借此机会让大家反思一下,中国古代几千年竟没有发现月亮是个球体,可是古希腊人已经明确认识到这一点,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想在科学上强盛,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同样一个客体,诗性民族与理性民族的观察角度也大不一样。咱们就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月亮为例吧。

         从《诗经》到现在,中国的诗人都跟月亮较上了劲儿,从《诗经》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现代流行歌“都是月亮惹的祸”,这三千多年的长河中,每个阶段都可以找到一首对应的月亮诗。然而古人对月亮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主要关注月亮亮度的强弱和形状的变化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月有阴晴圆缺”,但是月亮是一个什么东西?有人说它像个盘子,故用“玉盘”比喻,又有人说它像个轮子,“一轮明月”嘛。

         西方人关于月亮的诗歌到底有多少,我没有统计过,但是肯定没有中国的多。我只听过意大利的“我的太阳”,还没有听过西方哪首歌是唱“我的月亮”的,更没有哪对恋人埋怨“都是月亮惹的祸”。

         似乎西方人更关心的是月亮的几何性质,他们很早就知道月亮是一个球体。两个获得数学界菲尔兹奖的华裔学者之一的陶哲轩,2010年秋季来斯坦福讲学,他的题目是“宇宙的梯子”。他其中谈到认识到月亮是一个球体,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现,这需要立体几何观念和光学原理。古代西方的哲人根据月亮明暗度的变化,光源是来自太阳,而且只有照到球体上才有这样的效果:新月时分,圆的边上亮,然后亮度逐渐减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