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的较真精神好,然而动辄上纲上线不可取。
        
方舟子最近抓住了李敖的“两点”,但是并没有抓住李敖的“命根子”:一是李敖把“捣衣”弄错了,二是李敖把苏轼诗的“苇”读错了。特别像李敖这种人,名气大,影响大,犯错误的危害也大,所以应该接受严格的监督。方舟子不迷信权威的求真精神,值得所有的学生学习。
        
前年我在斯坦福访学期间,听了数学系、物理系、统计系、计算机系、心理学系等多门课程。学生提问题最多的一个方面就是老师的错误。他们学生绝不放过老师的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这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学生则是另一个极端。在我的课堂讲义上,把“新加坡”三字打成了“新加波”,三年中竟没有一个学生告诉我打错了。还是最后我自己发现了改正过来。心里感慨,难道他们担心因为指出我的错误而让我难堪?抑或担忧由此我给他们低分数?
        
不要说李敖,就是圣人也会犯很低级的语文错误。请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人都想富贵,所以可以说“不以其道得之”;然而,谁会不择手段去获得“贫贱”?那不是有病吗?后一句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显然,孔子是为了表达上的对称弄错了。《论语》还有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这一切都无损于孔子的伟大。
        
如同羽毛球比赛,林丹拿冠军在于他的精彩球多,而不是看他某个球多臭。有些球林丹没有接住,我觉得我都能接住,能说我比林丹强吗?我跟林丹比赛,我不会超过3分,而且这3分都是林丹发球失误造成的。我能为此而得意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