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和胸怀是一个国家发达的表现。就大学教育而言,就是敢不敢聘任其他国家的杰出教育家来当校长。中国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这种自信和胸怀,否则只能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中国的教育史虽然很长,但是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必须吸收西方优秀的教育理念。
最近北大校长易人,还是自上而下的任命。这实际上是把校长看做政府官员,很难保证选出最适合管理大学的教育家。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任命都是由校董事会和成立的专家小组遴选的,而且要广泛征求学校各个层次的意见,最后选出最好的人选。遴选过程完全透明,比如要告诉大家有几个候选人,各自的长短处,为何做出最后的选择。
新加坡两所大学聘任校长的模式可以供中国考虑。一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模式,校长就是欧美人;二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模式,校长是本地人,管理科研的副校长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牛津大学的资深教授Barry
Halliwell。为了写书,我专门访谈了Halliwell教授,他确实有很多值得中国大学管理者学习的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世界一流,一个秘诀就是这些大学的校级领导经常互调。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时任校长Casper原来是芝加哥大学的教务长(大学第二把手),他还是个德国人,他说英语还带着德国口音。前两年回斯坦福充电,得知原来斯坦福一个学院的院长到哥伦毕业大学担任过几年的校级领导,后来斯坦福又把他请回斯坦福担任学校领导。这种管理人员的互换是相互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的最好途径。
退一步讲,如果觉得欧美人与我们差别太大,一时难以接受,就采用香港很多大学的模式,聘任在欧美知名大学担任过校级领导的华人来作校长,暂时正校长不行,副校长也可以啦。如果这种局面出现,那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曙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