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是“诚信”,很多名人雅士都在呼吁,都在讨论。名人俞敏洪自然不甘落后,昨日发了一则微博,内容如下: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诚,或者诚恳诚信,本来应该是件特别简单的事情。一切从心底出发就是诚,学从心底喜欢,做从心底认可,讲从心底认同,行动发自内心。可惜现在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太多,讲假话被表彰,讲真话受惩罚,所以诚就没有了。”
我相信,俞敏洪的用意是好的,但是他关于“诚信”的解释既浅薄,又透露出了这个社会的危险信号。在俞敏洪这里,“诚”就等同于“随心所欲”了,因为“一切从心底出发就是诚”。那么一个人想钱想疯了,决心行骗,他就去行骗,这能叫“诚”吗?
其实,先哲已经对“诚”有了很好的解释。“诚”并不单纯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它是人的本性、天性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一种情感。请看《大学》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人有崇尚美好的天性,厌恶肮脏的本能,那么我们遇到美好的事情就喜爱、赞扬、推崇,遇到丑恶的事情就厌恶、批评、阻止。这才叫“诚”,其中有一种道德判断的成分在里边。
我认识北大外语系的不少朋友,他们的学问远比俞敏洪强。俞敏洪就是一个商人,把出国考试看成一个商机,现在发了大财。这个社会就是看“财”不看“才”,所以俞敏洪说的什么昏话、假话在社会上大有市场,然而北大那些兢兢业业做学问的、文化修养远比俞敏洪高的学者,却在这个社会上一名不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