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得太大了”——说汉语者得知道的那些事儿

(2012-05-08 09:44:10)
标签:

杂谈

 

        如果冷不丁地听人说这么一句话,“伟得太大了”,会让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啥意思呀!然而,把它放在特殊的语境里,即自然又贴切,而且还十分具有表现力。

        这句话来自赵本山2010年的小品《捐助》。两位老汉,一个叫“钱紧”,一个叫“白闹”,合伙种地,一共存了三万块钱,全在钱老汉的卡上。白老汉第二天要相亲,钱老汉到银行给他去钱,碰上捐款现场。一位拾垃圾的母亲,儿子考上大学,但是没有钱上。钱老汉慷慨相助,决定捐三千元,但是一不小心多按了一个“0”,把三万块钱全捐出去了。这下轰动了媒体界,小沈阳所在的栏目组“搜狐刨根问底”一直追到钱老汉家里来采访。正好遇到白老汉来取他的一万五千块钱,就出现了下面的对话。

 

    小沈阳:“钱大爷,你真伟大,把自己一年的收入都捐了。”

    白老汉:“伟得太大了,把我也伟进去了。”

 

        我相信所有观看这个小品的电视观众,一点儿都不会觉得白老汉的话奇怪费解,反而会认为这话自然贴切富于表现力。这种表达把白老汉无奈和不满的情绪巧妙地表达出来,获得了很强的幽默效果。如果把这句话换成“他不是伟大……”,那就变成白开水了,淡而无味。

         语言是极其富于弹性的,允许各种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我们不能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判定那些话能说,那些话绝对不能说。只要有了合适的语境,很多看似不可思议荒诞可笑的话,会变得那么贴切自然。我们可以把能说的话分两大类,一类是不依赖语境就清楚的,比如“他吃得太多了”,另一类就是这种“伟得太大了”,对语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很多时候,语文老师或者语法专著说的那些不合语法、不能说的句子,实际上很多并不是不能说,只是说这句话的语境人们想起来比较困难罢了。比如,拿形容词“高”来说,说“不高”就非常自然,而说“没高”听起来就相当别扭。因此,不少老师甚至语言学者都认为,“没高”是不合语法的,你看,咱们可以说“这栋楼不高”,但不能说“这栋楼没高”,还可以说“小王个子不高”,但是不说“小王个子没高”。证据够确凿了吧?但是,且慢,让我们换一种语境,看看效果如何?

 

    “今天老王的血压没高,跟昨天一样。”

    “有些报纸说今年的物价高了200%,实际上没高那么多。”

 

         这些话听起来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这种语言表达的创造性,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

 

    “我高什么兴呢,早上起来去上班,车发动不起来了。”

    “还车什么呢,昨天被人撞了,现在还在修呢。” 

 

         但是,有些表达是绝对不能说的。那就是违背已有的顺序,生造不同的结构,比如“了得伟大太”,谁都会觉得不知所云。

        之所以“伟得太大了”在特殊的语境中可以说,是因为汉语中存在这种语法结构,“形容词 + + 程度词”,比如可以说“热得太狠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干净得一塌糊涂”等。也就是说,表达创新也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不能破坏业已存在的语法格式和结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