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寒、方文山、高晓松等不具备驾驭汉语的基本能力

(2012-04-30 17:20:24)
标签:

杂谈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评价这些东西,其实这是我的职业责任之一。过去20年来,我主要是研究语文学作品的语言现象的,从《诗经》到当代文学都是我的研究对象,因此每个朝代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我都是反复研读。迄今为止,我已经有10余种研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专著在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文学与语言关系的文章。

        历史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文学创作规律:任何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除了思想内容外,都是对那个时代语言形式的高超艺术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是语言艺术品。因此,一个优秀作家要具备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要掌握这一点,一个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练,还需要智慧和悟性,更需要艰苦的艺术创造,把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作品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

        这里谈的韩寒的语言能力,是根据《青春》、《就这样飘来飘去》等书中杂文,因为可以判定这些部分基本上是韩寒自己所写。

        韩寒的这些作品成为了最畅销的书,方文山的歌成了最流行的歌,高晓松的歌上了《春晚》,所有这些折射出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严重问题,也反映了大众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的严重退化。这是在商业炒作下的文化艺术界所产生的怪胎。

        方文山这些人的作品就像绘画艺术中的“涂鸦”。我看过一个电视,一头大象可以用鼻子叼着彩笔在一张白纸上乱涂,最后作为一张名画被别人高价收藏。还看过一则报道,一位英国六岁的小男孩,小手在调色板上胡乱抓些颜色在一张白纸上涂抹,结果也成了一幅名画,被炒作成“神作”。

        方文山这些人的创作秘诀就是随意想来一些辞藻,胡乱堆砌在一起,不管是否符合汉语的语法结构(实际上是任意撕裂扭曲汉语形式),也不想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这种怪诞的东西,既没有什么劳动力付出,也没有艺术想象力,但是经过商业一炒作,都高价售出。加上社会上本来存在着一大批缺乏理性思维、思绪本来就凌乱不堪者,所以他们这些“杰作”有了很大的市场。

        说这些人“不具备驾驭汉语的基本能力”,“他们任意割裂扭曲汉语”,很多外行人难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打一个比喻,驾驭语言形式就像活动我们的肢体一样,驾驭语言能力高者,就像体操运动员,可以让我肢体的运动达到极致,给人以力量和审美。一个优秀的自由体操运动员不仅要付出艰苦的汗水,还要按照生理规律训练。

        然而,韩寒、方文山、高晓松等这些人的语言“风格”为何显得怪诞,是因为他们随便撕裂人体,比如,把鼻子按在脑门上,把手装在小腿上。这就是所谓的“他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汉语”。为了维护汉语的健康与纯洁,我坚决反对这种糟蹋母语的不负责任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