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回答弟子问题时的“张冠李戴”

(2012-04-26 08:56:41)
标签:

杂谈

 

        孔子是个伟人,创办私立学校,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业绩。那时,中央没有教育部,下面没有教育局,没有统编教材,没有教学大纲,更没有标准答案,孔子具有超人的睿智、洞察力,他把自己对人生经验的哲思告诉学生。这就自然带来一个问题:同样一个问题,答案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在孔子学院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是糊涂,就是在欺骗自己。像樊迟这样态度认真、善于思考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不会不感觉到困惑,不会没有疑问。

向孔子“问政”的人最多,孔子每次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孔子的话,应该说都对,都是政治生活的一个侧面。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是不同的人问,答案不一致,问题不大。上面的子贡、子张和齐景公,一定会有潘长江见姚明的感觉:“高,实在是高!”然而,同样一个人,问同样的问题,答案不一致,问题就严重了。这突出地发生在樊迟身上。在短短一篇《论语》中,就记载樊迟向老师“问仁”3次,“问知”2次,而且有两次是两个同样的问题一起问。请看有关的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公冶长》)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樊迟问同样的问题,得到老师的答案全然不一样。所以,“樊迟未达”一点都不奇怪。更严重的是,老师的答案内容有些张冠李戴,或者说错乱。老师反复解释,樊迟还是不理解,又拿“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来问子夏,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鲁哀公曾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论语》)”这显然是鲁哀公“问政”的答案,是政治家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行事才能让老百姓信服?而且你还必须有人事权,才能做到这一点。孔子跟樊迟这个学生说这样的话,真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子夏的话,看似有道理,也是为老师辩解,有拍马屁的嫌疑。樊迟所关心的是如何成为仁,子夏回答的是,如何选贤能之士,让不仁的人离开。结果,不还是仁者是仁者,不仁者还是不仁者吗?并没有回答樊迟的问题:什么是仁?如何才能成为“仁”?

        有一点值得注意,樊迟也看出从老师那里得不到满意的回答,连问两次,还是一头雾水,就又去问自己的同学子夏。樊迟大概从这件事上看出,这个学校的教师水准和学生素质。这可能是他提出改专业的直接原因之一。

        那么,同样一个问题,樊迟为什么会问那么多次呢?一个原因,可能是他确实不解,想弄清楚。但是也不排斥另外一种可能,樊迟已经发现了孔子教学上的问题,他故意用同样的问题,看看你老师的反应。也就是说,樊迟是个闷淘气,在捉弄自己的老师。孔子果不其然,在樊迟面前暴露了他教学上的弱点。

         樊迟的专业技能也很了得。他给老师驾车,那次孔子游舞雩台,就是樊迟的司机。给孔子驾车,就相当于今天部长的专业司机那样,荣耀而有身份。可不是今天赶马车的,“御”可是那时的六种专业技能之一。

        樊迟要从孔子的政法大学转到农业大学,折射出的问题并不简单,暴露了孔子教育中的一些明显缺陷:

        孔子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稳定性,一致性,让学生困惑不解。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老师说不清楚,学生更是觉得云山雾罩。在樊迟看来,与其学这些不切实际、大而无当的理论,还不如去学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