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为韩寒代笔者浮出水面
读韩寒作品,让人觉得“韩寒”这个影子的背后有很多人在晃动,他们的语言特点和思想见地迥异,有些可以搞清楚,有些尚只有一个轮廓。
我在分析《像少年啦飞驰》时,发现这本书最少是两个作者所写,甚至还可能存在第三个作者。这本书的前后两部分,不仅语言特点迥异,而且内容上也对不上号,叙述者“我”竟在前后两部分两次“第一次认识老枪”。这本书的前一部分作者的语言特点,不同于我看到的所有其他署名“韩寒”的作品。
当时,我就有一个推断,一个人为韩寒代笔这种行为一般不会只发生一次,往往会多次发生,因为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信任和经济上的契约。这两天发现韩寒“主编”的《独唱团》上有一篇署名“韩寒”的小说《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呵,我终于找到这个人啦,这篇小说的作者就是《像少年啦飞驰》前半部的作者,他到底是谁还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韩寒。
《我想和》与《像少年》(前半部)这两本书的语言指纹特征完全一致,而与其他我看到的9部署名“韩寒”的作品不一致。下面只介绍显著的、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特征。
一、引入直接引语的“说”等后面一般只用逗号,不用冒号。
二、直接引语一般不用引号。
三、问句基本不用问号而用句号。
四、常几个小自然段归为一个小部分,《像少年》用阿拉伯数字标记,《我想和》则用空一行来标记。
五、从内容上透露出来作者年龄大致相仿。
下面从这两本书随机抽取一段话,让大家感觉一下。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113页):
(空1行)
我心想,真是王八蛋啊,这么难听的名字居然还是个艺名。我垂死挣扎道,我不知道,反正我认识她的时候他就叫田芳。我该怎么处理。
警官停下笔,看着我,说,劳教半年。
我说,有没有什么办法不劳教。
警官说,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你签署一个合同,说你身体一切正常,以后如果出任何问题,和我们这次行动都无关。要不然就是劳教半年,但你如果出了任何问题,和我们这次行动也无关。签吧。这个是合算你了,你利用了我们执法中的漏洞。以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我毫不犹豫地完成了这次交易。
《像少年啦飞驰》(37页):
等人走后,我手里有三支中华烟,想想自己抽三五好像寒酸了一点,于是走到学校外面那个烟摊上,向那个比我念书的时候看上去更老的老太买了一包中华。老太无比惊喜,说一赶上同学会就这中华烟好卖。我仔细看着这老太,奇怪地想,这么多年了,她居然还没有死。
然后我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哼哈了半天问老太,你还记得我吗。老太吓一跳,然后拼命点头,说,记得记得,你一直到我这里买烟,老顾客了。
以上就是我第一次到这老太这儿买烟的过程。
(空1行)
此外,有一个重要的辅助证明。有一位网友推算,《像少年啦飞驰》的叙述者“我”的实际年龄应该比韩寒大七岁以上。那么,《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的作者也在行文中透露出了他的大致年龄:
这个幻想在我小学的脑海里进行过几百次,以至于长大了以后,当我听到柏林墙倒啦,我脑海里填充的柏林墙的模样就是我小学厕所里的那堵墙。
柏林墙是1989年倒的。一个人说自己长大了,大概也是在十六七岁以上。此外,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判断,这位作者的小学应该是在农村读的。
那么,这个常给韩寒代笔的人到底是谁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