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苏杰博士商榷

(2012-04-12 13:30:59)
标签:

杂谈

与苏杰博士商榷

 

        苏杰博士是我的同行,最近我们两个都对同一件事感兴趣,从语言上证明署名“韩寒”的作品到底是不是韩寒写的。我对苏博士认真细致的工作表示赞赏,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两个人对同一对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我和苏博士之间的讨论属于学术范围。

        语言指纹鉴定法,是确定一部作品的作者问题的最可靠的方法。然而操作起来并不能保证分析的正确性。就像数学公式定理一样,虽然它们自身是科学的,但是不同的人如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出现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因为这跟操作者的素质很有关系。

        苏博士选择了“没想到”、“谁知”、“光”、“不幸”、“这人”等一组惯用语、副词,用以分析韩仁均早期作品和《三重门》,得出结论说,这是两个不同的人写的。这种分析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选择性地挑几个副词来统计,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想要结论可靠,应该把所有这些作品的同类词语拿来做全面统计分析。结果很可能是,绝大部分这类词在这些作品中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的,因为它们毕竟还都是用普通话写作。

第二、按照苏博士的这种方法来统计韩仁均的多篇小说,一定会得出结论:署名韩仁均的小说也不是一个人写的。因为,像“没想到”等这些词,可能出现在韩仁均的这篇作品,而没有出现在另外一篇。显然,这种方法是有很大漏洞的。

第三、即使苏杰博士的分析是事实,充其量也只能说明《三重门》的作者可能不是“韩仁均”,根本无法得出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韩寒”。

第四、不同的语言特征的内化程度差别是很大的,所以它们的判断价值也差别很大。像这种个别的副词的使用,一个人是很容易改变的。我们都不难发现,同样一个人,在某一阶段特别偏爱某个词,经常使用它,可是过了这一阶段可能再也不用它了。也就是说,苏博士选择的这一组词,是内化程度很浅的语言特征,很容易随时间改变,所以用它们来判断作品的作者问题的可靠性非常低。

第五、我在以前的分析中,所选择的是一组内化程度很高的语言特征:叹词、语气词、疑问方式、直接引语方式等。我的结论就是根据这四种特征对有关作品做全面的统计而得出来的。同时,我还列举了15类语言特征。苏博士如果有兴趣,可以用这些特征来分析一下《三重门》与韩仁均前期作品的关系,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我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很有限,加上没有相关的电子文本,所以考查起来很慢。苏博士或者哪位网友方便的话,可以把署名“韩寒”和韩仁均的作品的电子文本给我送一套,我将指导我的几个博士生对其进行语言指纹鉴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