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作品:贤良港天后祖祠莆田历史上第一座妈祖庙

(2023-05-21 08:48:12)
标签:

政治

分类: 唐宋史研究

原创作品:

贤良港天后祖祠 莆田历史上第一座妈祖庙

     

百度一下,贤良港天后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港里村上后厝。始建于宋代,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祠坏,地方官奏闻朝廷,明成祖命太监郑和到贤良港来整修致祭。清初截界,祖祠列祖神位和妈祖宝像,寄奉于涵江妈祖庙。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改封妈祖天妃天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奉旨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谕祭,载入祀典。

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提法,本文就建庙时间谈谈些看法。

首先,贤良港天后祖祠前身是林氏宗祠。公元十世纪五十年代,妈祖曾祖父林保吉雇佣能工巧匠,在莆田沿海创建码头,把黄螺港更名为贤良港,创建宗祠,大展宏图。987年九月初九,妈祖林默离开人世后,她的牌位或者金身进入宗祠,这件事发生在宋朝初期莆田归宋之后。所以,说这座妈祖庙始建于宋朝是不对的。历史研究,文史不分家是个原则性问题,时间和空间观念一定要把握好。那时实际情况是,妈祖离开人世后,贤良港人不是大兴土木,创建妈祖庙,而是让妈祖牌位或者金身进入林氏宗祠。这样做,既省钱,又隆重,洋溢着林氏子孙后代对祖姑无限热爱。

与此同时,林保吉当年创建的林氏宗祠实际上也就成为了莆田历史上第一座妈祖庙。这是因为妈祖十八岁即978年,莆田归宋;次年,兴化军建立,百废俱兴。妈祖家是航海业大户。但是,哥哥洪毅975年却不幸死于海难,遗一子。妈祖挺身而出,勇挑时代重任,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为贤良港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妈祖离开人世时,贤良港平民百姓及其海内外各地受益者,无不万分悲痛,不约而同地来到林氏宗祠,采用祭祀的办法来悼念爱国主义者,传承妈祖优秀品质,掀起了学习妈祖优秀品质热潮。从此,贤良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开展学习妈祖优秀品质活动的发源地。

其次,妈祖姑孙关系好,感情深,林保吉事业后继有人。这就是说,妈祖金身或者牌位进宗祠,是贤良港林氏子孙后代自己的觉悟。目的在于让祖姑离开人世后,供养有依靠,不愁吃,不愁穿,衣食住行无不做到满意,称心如意。有这样的觉悟,才有后来贤良港的锦绣前程!这是因为妈祖哥哥早逝。为了林氏家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妈祖既要管好航海业,又要言传身教,把林氏独苗教育好,培养好,终于心想事成,那是很不简单的,令人赞叹的!

所以,我称贤良港天后祖祠是莆田历史上第一座妈祖庙,那是实事求是的。我所以会称赞,是因为我过去反复学习了《道德经》,认识到林保吉当年创建林氏宗祠的重大意义。后来莆田士农工商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是跟这座宗祠息息相关的。——这是我近年来重视林保吉专题研究的一个原因。

引人注目的是,继贤良港之后,妈祖金身进入寺、观、祠、社等成为了莆田城乡各地妈祖信仰活动的一种模式。

拙作《上黄竿妈祖信仰模式》说:上黄竿妈祖信仰模式具有普遍性,这是我在学习弘治志时发现的。

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上黄自然村是明初海岛移民。《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七说:“湄洲屿,海上岛屿。若湄洲,若上黄竿、下黄竿,与夫南日山,宋元以来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番寇,遗祸地方,守备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岛屿遂虚。”

查一下该书《里图志》,上黄竿属于尊贤里,村十,白杜、埔尾、山兜、淡头、溪埔、后卓、下吴、上黄、东坂、岭口。相比之下,当时莆田县政府把上黄竿移民安置在北洋平原主干沟南面,很不错。从历史记载看来,安置里以后,上黄村与上黄竿地名可以同时有效使用,即上黄村便是上黄竿,上黄竿便是上黄村,不会造成户籍管理方面混乱。

上黄竿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移民的特点是到任何地方,村名都不会丢掉。而且家搬了,宗教信仰也一一移到了新的地方。这是不言而喻的。

上黄自然村居民,最早是黄氏,到了明朝中后期,多了一个林氏。多了一个姓氏,后来宫庙就多了一座,各有各的社,供奉社公社妈。所以,在今天,这里有四座庙,属于姓氏的两座。有趣的是,不同的是社公社妈,相同的却是妈祖信仰,妈祖金身早就进驻社,妈祖政治地位仅仅次于社公社妈,所以,在上黄村,没有另外建造妈祖庙。(2020-5-25《莆田文化网》发表,2021-10-16阅读量达45444人次)

而且,我还为这个模式总结出五条历史经验,首先是经济,花钱不多;二,离家近,开展妈祖信仰活动方便;三,学先进,赶先进,与妈祖信仰活动中心龙山宫关系密切;四,这样做不是宫庙越来越多,而是妈祖信仰的人越来越多;五,学妈祖,见行动,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宋代莆田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那时因为兴化军历史研究刚刚进入妈祖文化研究,所以一时还没有找到源头;到了后来,我才知道是贤良港。从中可以看出,贤良港人不仅用《道德经》培育出了妈祖这位宋朝初期大圣人,而且还在后来开展学习妈祖优秀品质活动中,也做出了榜样。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关键。“早在公元前5世纪,老子就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意义。到了公元10世纪,历史文化名村的人们竟然懂得运用老子思想,去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让妈祖精神在莆田城乡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士农工商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奇迹。”(同上)

更加重要的是,贤良港林氏宗祠还得到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尊重。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为加强北方防御力量,从南京迁都北京。与此同时,妈祖诞生地贤良港政治地位也被确定了。据清人林清标《贤良港祖祠考》记载:“港之祖祠,前代已有建立。明永乐十九年(1421,上以天后屡著灵异,闻祖祠圮坏,特命内官赴港修整。”(《敕封天后志》)这是妈祖信仰史上又一个好消息。这是因为明成祖拨款和派人修整贤良港祖祠,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那就是等于确认贤良港林氏宗祠是莆田历史上第一座 妈祖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改封妈祖天妃天后。后来因为政治上的需要,这座宗祠正式更名为贤良港天后祖祠。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三组林劲松

2023-4-25下午二点初稿。

手机号码153759893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