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汝窑气泡 (二)

(2011-08-22 19:30:04)
标签:

杂谈

 


 

 

http://s7/middle/63ada6b0gab16994a3126&690(二)" TITLE="汝窑气泡 (二)" />

 

http://s9/middle/63ada6b0gab16a1935138&690(二)" TITLE="汝窑气泡 (二)" />

    

    在此,笔者暂且不论这些“寥如星晨”的现象,是通过何种仪器测定出来的。但我想,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所测定的结果,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而实际所得到的内容与古人所记载的“寥如星晨”状况大相径庭。也就是这种状况,使得笔者对于汝窑“寥如星晨”理念,如坠云雾,苦苦思索,始终不得其解。笔者还真弄不明白古人“寥如星晨”的论断,又是如何得出来的,他们的依据又是何在呢?

尽管史书对汝窑形制、釉色、釉质,以及汝窑胎质、制作工艺介绍的比较详细。唯独对北宋汝窑气泡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没有一个全面的论述的。而汝窑釉下气泡“寥如星晨”这一理念。是不是所有汝窑釉下气泡都是如此现状呢?

从出土汝窑标本中,从笔者以及众多收藏者对所收藏品的实物观察中所得出的认识“寥如星晨”者在少数。其余都有悖于这一理论的实际。

怎样来理解这一理论,这才是广大古瓷爱好者所专注的。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想象一下,古时候在测定水平还不发达的年代,要对同时期的汝窑釉下气泡作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实属不易。只能通过目测的方法进行论证。这就会对器物的釉下气泡在认识程度上,出现偏差或武断,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应时而异。

当然,这一理的论建立是当时的历史产物。这样也就或多或少地带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为此,笔者造访了上海博物馆内的汝窑馆。虽然隔着玻璃,但笔者还是非常仔细地观察眼前的汝窑。好在厨窗内的汝窑在灯光的直射下,清晰地观察到汝窑亮丽的釉色、滋润的釉质。唯独观察不到汝窑“寥如星晨”的釉泡。这又如何解释。是否笔者的认识思路出问题了,还是那个环节出状况了。而在笔者所收藏的汝窑器物中,经过笔者认真地排查,真正属于“寥如星晨”状态的器物,还真不容易找到。

就在笔者为汝窑气泡得不到合理解释而处于极度的困惑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笔者在认识汝窑釉泡中,出现了一丝转机。

笔者在整理所收藏的汝窑标本中,无意中寻找到一只并不起眼的盒子,而盒子里放着一只很多年都不曾动过的一只民用汝窑。如图,这是一只较早期的汝窑器物。器形为笔洗,就形制而言,则完全体现出民汝窑的特征。制作方式为汝窑传统制式,满釉裹足支烧,手工制作痕迹明显,釉色为天青色。釉的玻化程度比较“上博汝窑”则显得较强。但釉层较薄,而其釉下气泡,在肉眼能涉及的范围内,能清晰地观察到“寥如星晨”状态,这就使得笔者警觉起来。我想古人既然明示了汝窑气泡“寥如星晨”,总是有其道理。而古人所说的“寥如星晨”是否就是这类产品的来源。当然,笔者只是一种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