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潭记事
乌龙潭在南京城内盋山前,距清凉山不远,相传晋时常有乌龙出现,故名。唐颜真卿任南京地方官(异州刺史)时,以此地为放生池,历代皆为游览之地。大凡游之患有三:曰远,曰人太多,日朝夕经过,视若无睹。乌龙潭僻处石头城一隅。无此三患。

这一区名胜,代有兴废。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南京?乌龙潭》条目:“太平天国时,著名文人魏源在此筑一别墅居之,名小卷阿。传说洪秀全的掌印妃子于太平天国失败后改名换姓在此给魏源当女佣,后又在此出家为尼。其所主持之庵称皇姑庵。清光绪七年(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潭中建宛在亭和堤通亭,堤上建有木枋,上题‘何必西湖’四字。故又称小西湖。日军侵华期间,亭毁,周围风景破坏殆尽。小卷阿和皇姑庵等建筑尚存。解放后,沿岸植柳、架桥,建为风景区。”
笔者曾冒暑来游。乌龙潭今已辟为公园,绕以逶迤如带的花窗黄墙。潭形如勺,勺把处建有一高峻的拱桥,贯通两岸的马路和民居,属园外。行人从桥上过,即可纵览园景。拱桥旁另有一小桥,则在公园范围之内,颇见造园而不阻断交通之构思。潭面最宽处不过五六十米,差可泛舟。沿潭隙地不多,显得逼仄。绿树芳草中点缀几座仿古建筑,不能确指何为小卷阿,何为皇姑庵,或在园外亦未可知。忆及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的有关文章,不禁感慨系之。
原来上引《词典》中提到的那个皇妃出家的传说,起源并不久,本是世居乌龙潭附近龙蟠里的魏源后人,在解放初出于个人动机而编造的。
1950年12月,在南京市筹备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展览会期间,龙蟠里居民魏伯和带了一张天王玉玺和幼天王玉玺的拓本到筹备委员会来口头报告,说太平天国有一个掌玺的元妃在天京城破后,逃难到他的祖父魏耆家。后来魏耆把他的房子分一半做普渡庵,元妃就在普渡庵出家。这一张拓本就是元妃在掌玺时亲手拓的,逃难时密藏身上,一直保存至今。筹备委员会认为玉玺拓本流传外间很多,不足为证。1953年6月,魏伯和等五人联名写信给史迹,并解决魏伯和生活困难问题与他两个堂妹的就业问题,江苏省政府,要求保存普渡庵另附魏昭撰写的《太平天国元妃略历》。据该文,“元妃姓熊氏,江苏六合人,本宦家女,而清寒甚。当天王南来时,偶出巡,适逢于门前买针线,为所见,惊其清丽,遂立为元妃,统领宫中。”湘军破城时,元妃改妆为难妇,辗转至魏家求为佣妇。魏姓主人名魏耆,观其非庸流,以宾礼相待,请其于佛堂中管理经卷,早晚上香而已。后元妃以实相告。并言愿出家为尼,魏氏乃析所居一半为庵,即今普渡庵云云。
罗尔纲先生看了上开事略,提出两点根本性的疑问。一,太平天国从没有一个作为天王宫中领袖的元妃。二,从太平天国的制度及洪秀全的历史看,绝不会有熊氏在门前买针线,为洪秀全出巡所见,惊其清丽,遂立为元妃的事件。因此他否定了所谓《元妃略历》。魏伯和等人不服,又举出几名证人,复被罗先生一一驳斥。罗先生并到世居龙蟠里的群众中间实地调查,弄清了魏伯和作假的原因。魏氏靠变卖、出租房产度日,以前从未提到元妃的事情。解放后因政府要收购这一带的房屋,魏氏乃编造此事,借此首先争得普渡庵的产权,然后可把房屋作为文物,高价卖给政府。罗先生最后把考证及调查结用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的名义写成论文《普渡庵调查记》,了此一段公案。
名门往往无后。魏源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是林则徐的好友,不仅有盛名,大概也有点钱,否则不能在南京置房产。传至魏耆,虽无所作为,犹能守其祖业。到魏伯和乃以出卖房产度日,且思行骗。罗尔纲先生的论文如老吏断狱,读来赛过一篇侦探小说。然而科学未必敌得过传说。市井细民茶余酒后或纳凉围炉时,本地故事自然是最好的谈资,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乌龙潭畔的居民乃对魏伯和编造的故事作了集体加工。魏耆无知名度,遂代之以魏源本人。普渡庵的名字太文,干脆叫它皇姑庵。如果解放初普渡庵就有皇姑庵的别名,魏伯和早就会提出来作为有力的佐证了。这就样,不消四十年,谎言不但升格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说,而且堂而皇之进入词典。
摘自施康强著, 施康强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