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受骗意识

(2022-04-11 14:16:55)
标签:

骗子

受骗

上当

分类: 生活常识

俗话说:“一人行骗,十人上当。”骗人的人是少数,被人骗的是多数。有了一把年纪的人,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可曾受过骗?我贸然认为,世界上没有“受骗史”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受骗意识,这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骗子总是受谴责、受制裁而又总不能绝种的缘故。

产生受骗意识的根源,一是糊涂,二是迷信。因为糊涂而受骗是好理解的,也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京剧《群英会》里的“蒋干下书”一节,周瑜正是利用蒋干的糊涂,造成曹操的一时糊涂,杀死了蔡瑁、张允,使曹营水军失利。曹操、蒋干都受了周瑜的骗,都吃了糊涂的亏。他们的受骗意识的基因都是糊涂,曹操事后批评蒋干“你本是书呆子一盆浆糊”,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喝了周瑜的迷魂汤?大概正因为如此,读过“三国”的人都觉得蒋干这个人虽然可惜、呆气、可笑,却并不可恼、可畏、可厌。蒋干吃了糊涂的亏,又沾了糊涂的光,事情干不成,人缘还可以。

迷信就不然了。以迷信作基因的受骗意识不是因为受骗人不懂,而是由于盲目崇拜。据说某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名人效应”的实验,一位事先被介绍有高深造诣的“化学博士”来到教室,向学生们说他带来的瓶子里装着某种说不出名堂的液体,一经打开,就会全教室得气体弥漫,他要求闻到气味的人举起手来,以测定每个人的嗅觉。结果,全教室的学生都先后举起了手。接着,实验者拆穿了西洋镜,“化学博士”是个演员扮的,瓶子里装的不过是普通的蒸馏水而已。学生们未必都嗅觉不灵,也未必不知道是无味的,只是由于对博士的迷信,受骗意识才主宰了他们的大脑。

    这样的滑稽表演,其实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骗子们正是研究并摸透了人们的迷信心理,才演出了一幕幕骗人的丑剧。50年代的大骗子李万铭,从省地市一直骗到中央,震惊华夏,老舍先生以此为蓝本,创作了话剧《西望长安》。李万铭难道真的有什么高明的手段吗?没有,他不过是利用了当时人们崇尚英雄、迷信功臣的心理,披着打过仗、受过伤、立过功的外衣,一路行骗的。到了80年代,人们的迷信观念变了,受骗意识变了,骗子们的行骗手段也变了。前几年揭发的不少骗案,骗子常常冒充高干子弟,是利用了人们对高干子弟的迷信。某电视剧写东北一工人,只因为长了黄头发、蓝眼睛、鼻梁骨比别人高些,就冒充“外宾”行骗,那是利用了人们的“洋迷信”。某市一个普通的干部,冒充某省长的秘书,今天给这个封官,明天给那个许愿他本人竟因此青云直上,当了官,升了级,当上研究生,分到房连汽车也有了,这是利用了人们对秘书能通天的迷信。因迷信而产生的受骗意识还可以举出许多。

    迷信本是盲目的表现,但迷信者几乎无例外地都认为自己是清醒的,是高人一等的。因此,由于迷信而产生的受骗意识,往往表现得十分固执,“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纠正起来也特别难。对鬼神的迷信如此,对帝王的迷信如此,对名人、洋人、秘书、高于子弟的迷信也如此。一言以蔽之关键是对权和对势的迷信。这一点,即便受骗者似乎意识不到.骗人的人则是十分明白的。

    每当破获诈骗案件以后.在人们总结教训时,往往归结为麻痹大意,这当然不错,但为什么产生麻痹大意,是仅仅因为责任心不强,还是脑袋里就有受骗意识呢?吴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纳谏与止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