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祥法牛首山之游
标签:
叶祥法牛首山 |
分类: 旅游归来 |
叶祥法,又名叶翔筏,生年不详。南京金陵中学1925年毕业生,后毕业于金陵大学。热爱摄影旅游。1935年元旦曾赴丹阳考察南朝石刻,并摄有照片多幅,尚在朱偰先生之前;1940年代初在南京信泰银行工作,主持该行所设吕明商业补习班教务;1942年春补习班停办,叶先生遂另行筹办私立昌明中学(南京二十七中前身),自任校董兼校长。1945年,叶祥法在湖熟镇创办了分校。著有《丹阳访古记》《牛首山之游》《参观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私立昌明初级中学一院位于南京长乐路三四七号,二院位于磊功巷十七号。
随着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开园,牛首山成为这段时间来南京最火的景点之一。你知道民国时期的牛首山是什么样,那时候的南京人又是怎么游牛首山的吗?南京出版社日前出版《金陵屐痕》一书,收录大量民国时期的游记。其中,南京文人叶祥法的牛首山游记颇为有趣。“老南京”版特地刊载,文章略有删节。
“春牛首,秋栖霞。”久居南京的人,大概都听到过这句话吧。可惜今年首都(编者按:指南京)的春光,早被连绵的春雨湿透。近十几天天儿总算晴稳,我于是决定做牛首山之游。
牛首山在中华门外,距城约有三十余里。山的周围约四十里,高约一百四十丈。这山在六朝的时代,是一般文人学士游憩之所。在宋朝的时候,岳飞曾在此设伏,破过金国的大兵。山有两个山峰,对峙着如牛之首,所以后来人都叫它作牛首山。
往牛首山唯一的大路,有新筑成的京溧大道。这是京芜公路上一条支路,去的方法以骑马、骑驴为最适宜,其次就是坐汽车(此路尚无长途汽车),再其次为足踏车、马车。至于人力车与步行,终太嫌吃力。我这次是骑马去的,在马上左右顾盼,大有“一马离了西凉界,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之概。
九点半钟正式出发,走尽中华门外的马路,向西转弯就是京芜公路。大约有二里路的光景,到了安德门,再转向西南,就上了京溧大道,越了几个小岗。
到了石子岗,岗极陡,乘车者至此都要下车,而复再把车推过去。骑驴骑马就不用这一着。再有二三里就到了一座桥。桥是新筑的,尚未竣工,所以不得不下马一次。再有数里,至铁心桥。
过了铁心桥,道两侧的风景,也格外绮丽了。一层层的青山,一湾湾的流水,翠柳丛里,错杂着茅舍三五,使人看了胸中很自然的开爽。可惜因为天下雨来迟了半个月,不然更是满野桃云杏粉,风景当然格外美艳。又十里,我看到一个小山前有一处坟墓。墓前有亭、有石柱,一时好奇心起,马缰一带,顺着小径到了墓前的石坊下马。
石坊已经倒在地下。坊后有石华表一对,立于路侧。再过去为一砖砌成的小亭。亭是四方形,长、宽、高几乎相等,大约有一丈余。亭里有一大石龟,背上驮了一块大碑。我爬上去把碑文读了一遍,方知道这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一个太监名郑强的墓。
又二里,到了牛首山的山麓。登山的路有两条,一条在山前,一条在山后。山后的路比较迤斜一些,可以骑马上去。山前的路比较宽阔而平坦,不过因为陡直,故只能步行。
我因为以前都是由山后登山,这一次特地改了一下,将马拴在山脚下一个农人家的树上,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山径两旁的草丛里开遍了不知名的野花,白的、紫的、黄的,颜色配合得如同一幅锦绣展开着一样。山上的小树上,有一种春蝉,体长仅有八九分,伏在树干,“咭呀咭呀”叫个不住,几乎把一座山都叫了摇起来。
我顺着山路,若有三里路,到了山门。门里有石级数十层,苔痕满布,走时很滑。以前的人称这石级为白云梯,又称之为天盘岭。石级旁有很高的栗树,这时都把翠绿的嫩叶,在枝头舒展开来。石级尽处为高台。沿着台旁的路上去,为普觉寺,即就梁之宏觉寺遗址改建的。寺的规模殊小,前为大殿,内供如来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殿地下,晒的是松实(做染料用的)。殿后又有一佛殿,四壁画诸佛像。画工粗俗,不值一顾。寺之左为造林办事处,右为石级。循着石级,走至一座塔前,这就是我在前面所提过的唐塔。
塔建于何时,因未查志书,不能有确切的答复。平常人都叫它为唐塔。塔高约有六丈,凡七级。各级有门,门外尚有栏杆的遗痕。塔中心已空,几为野鸽所占满,遗矢满地。
再前行又有石级数十层,登之至观音洞。洞前有小筑一间,山僧居之。洞旁有石梯,上为兜率宫,又名舍身崖,相传为铁板道人舍身成道处。
据崖下瞩,心悬悬欲坠,因为崖下就是三丈高的峭壁。下了崖,在洞前小憩,山僧以茶进。我因为游兴正浓,就请他把茶放在桌上冷着。又走出洞门,由塔侧折向东,依山道走上去,若一里路至天阙宫。屋的一角已倾,中供三茅真君像。再上为山之东峰之巅,这时约午后一时余。
顶有小砖塔一座,我坐在塔旁一石上,纵目四眺,江山尽收眼底,钟山及城垣亦隐隐可辨。对峰为西峰,苍松一片,吼声有如怒涛。我在东峰顶坐了一刻,又走到西峰。
我认为牛首山最幽静同时也是最雄壮的地方,就是西峰。不过因为此峰松林云密,乱石狰狞,又无山径可以遵循,故游者往往裹足不前。这未免有负名山不少。
西峰之全部,几全为松林盖满。松枝间有鹰巢。鹰见人来,上下惊飞,啸然长鸣,震空欲裂。松下多怪石,伏于疏草间,骤然看去,极似狼豺。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肚里有点饥肠辘辘,又因为四周的空气太严肃,不敢久留,于是回到观音洞。
和尚替我下了一碗白面,又捧出两碟素菜。我因为肚里太饿了,也辨不出菜味如何。吃罢,依窗眺望山色,轻云舒卷,晴岚一片,使人已不复作人间想。
玉梅花庵在观音洞下。我从塔旁绕过去,那里有精舍三间,中供清末名士清道人像。
玉梅花庵之后,为罗汉泉。泉为一小方池,一转用石栏围着。泉水极甘冷。在泉的后方同右方,为很高的峭壁。上面刻了几个约有五尺高三四尺宽的石窟。石窟壁上,刻有很多小佛像。最下面一个石洞里,刻的是文殊像。佛身有二尺多高,青色的苔已把佛像盖满了。
这时已经是五点多钟。我下了山,在马蹄得得声中,踏着将落山的夕阳,结束了一日的游程。叶祥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