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名街名文化
(2020-12-10 22:10:28)
标签:
地名 |
分类: 民俗 |
南京地名街名文化
江南民风柔美细腻,街名受其影响往往有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如南京的“月牙巷”、“长虹路”、“青云巷”、“丹凤街”、“细柳巷”、“红花地”、“南秀村”、“北秀村”、“清溪村”、“朝月楼”、“青云巷”、“琵琶巷”,都显得特别美。尤其是“琵琶巷”的命名之源更是富有情趣:此巷街心覆盖着石板,下雨之时,上有行人鞋钉之声,下有流水之声,上下交响犹如琵琶弹奏。此种联想的心境大约是江南人才会拥有的。
城市在日新月异,旧貌变新颜,但街名却往往是“一成”而难以再“变”,因此街名可以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和活化石。以南京而言,以“桥”为街巷通名的街名比比皆是,如“小粉桥”“盐仓桥”、“祁家桥”、“管家桥”、“豆菜桥”、“老虎桥”,“文德桥”、“龙江桥”、“糖坊桥”、“狮子桥”、“二板桥”等等,可以想见金陵城内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笔者曾向电话局114台询问某一机关办公所在,答曰“在 sanbuliangqiao”。起初,无论如何不相信这是个街巷的名称,查了地图才知道是“三步两桥”(三铺两桥)。当时,大约的的确确是走三步(极言其近),就有两座桥,尽管今天已无影无踪了。
城市的商业活动尤其是早期的商业活动,往往是市人瞩目的中心。如今现代城市的街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时商业文化的繁荣景观。南京街名所反映了集市贸易的内容则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广艺街生产销售各类手工产品;香铺营销售祭祀所用的线香;估衣廊销售旧衣;网巾市——销售发网;磨盘街销售磨盘;豆腐巷一制作销售豆类制品;颜料坊制作销售各种颜料;菱角市销售菱角;绒庄街一制作销售绒缎;鲜鱼巷销售鲜鱼;鸡鹅巷销售鸡鸭鹅等家禽;闺奁巷制作销售嫁妆;扁担廊销售扁担菜萝。这种种专一性的市场之如此发达,大约可与现代所谓的“商业一条街”相媲美!
街名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讹变。所谓讹变,是说新街名之义是因为误解原有街名的初义(命名的理据)而产生的。在南京,街名的讹变现象却相当普遍,追溯其来龙去脉,是十分有趣和耐人寻味的。下面从五个方面约略举例以明之:
因旧名失之于粗俗而讹变为新名,如:“摸-奶巷”,因此巷常有下流分子抓摸女行人乳房而得名;后谐音讹变为“磨乃巷”,名则新雅矣,但不成词,使人无法理解。其实苏南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世蚕花娘娘庙会,集庆门一带是丝织行业集中地。习俗认为未婚姑娘在嘎蚕花时被随便哪个小伙子摸了乳,房,哪怕只是碰一碰,也就意味着她有资格当蚕娘,而且她家的蚕花一定兴旺。因旧名失之于平淡而讹变为新名,如“灯笼巷”,因此巷有灯笼店而得名,后谐音讹变为“登隆巷”;“皮市街”,因此街专卖皮货而得名,后谐音讹变为“评事街”。从这两例的变化中可以窥视世人轻商重官的心态,也可以窥视汉语音韵阴阳对转的规律(从“皮”p变为“评”ping,是从阴声韵变为阳声韵)。颇有意味的是“评事街”已被借用为江苏电视台一档十分受人欢迎的节目的名称。
因旧名失之于贬恶而讹变为新名,如:“怨声巷”,因此巷低洼雨天泥泞不堪,“怨声载道而得名,后谐音讹变为“渊声巷”。又如:“灵床巷”,居人恶之,遂改为“绫庄巷”,字音上“灵“绫”音同,“床”、“庄”音近,口语上二者相差无几,便也使新名得以通用。
因旧名语义变得晦涩难懂而讹为大众所能理解的新名,如“鸣阳街”,取义于《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表示稀世瑞祥。如今,不要说一般民众,即使是专攻古典文学的硕土、博士们,如果直接闭卷去考查一个,大约也是十之八九答不出来的。因此如今以“羊”替代了“阳”,“鸣阳街”则讹变为“鸣羊街”,谁都能懂了。这是始命名者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
因某种“求新”、“求美”、“求雅”、“求白”(文白)等心理综合作用而使旧名讹变为新名,如:“黄泥巷”变为“黄鹂巷”,“将棚巷”变为“酱棚营”,“沟儿巷”变为“狗耳巷”,“程普坊”变为“程善坊”,“桐坊苑”变为“铜坊苑”,“梅灰堆”变为“煤灰堆”,“牛角湾”变为“刘家湾”,“五府园”变为“五福里”,“花盝岗”变为“花露岗”。变化后的新名,或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黄鹂巷”,大约可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著名诗句;或展示出活泼可爱的形象,如“狗耳巷”、“花露岗”等;或化生僻为浅近;如“煤灰堆”、“五福里”之类。
街名的变迁,有一个缓慢的约定俗成的认同过程。大陆上的“文化大革命”一阵风吹,全国街名霎时大变,所谓“封资修”都涂上了一层“红彤彤”的色彩,如南京的“太平(南、北)路”改为“反帝(南、北)路”,“蓝旗街”(因清代蓝旗衙门在此而得名)改为“红旗街”。然而曾几何时又都变回过去了——“太平路”依然太平路,“蓝旗街”依然蓝旗街!这是很可令人深思的。
摘自韩陈其著,语言是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