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板巷42号甘熙宅第

(2019-10-14 14:10:33)
标签:

大板巷

甘家大院

南捕厅

评事街

升州路

分类: 建筑艺术

大板巷42号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又称甘家大院、甘熙故居)位于南京城南闹市区,东至中山南路,南近升州路,北抵南捕厅,西连大板巷,现门牌为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46,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私人住宅和历史街区。198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4月升级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

 大板巷42号甘熙宅第

甘熙出身于江南望族,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其祖先相传是战国时秦丞相甘茂之孙甘罗、三国时折冲将军甘宁、晋时于湖敬侯甘卓。甘熙一生博学强记,懂天文,识地理,曾任礼部仪制司。后不愿久留京师,便称疾告老还乡。返乡居住后,甘熙致力搜集乡邦文献,著有《白下琐言》、《建康实录》、《栖霞寺志》、《桐荫随笔》等,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影响。清道光初年,甘氏家族繁衍甚众,其父甘福遂于现址修建住宅。

大板巷42号甘熙宅第

据载,甘福精于青囊之术,在搜集津逮楼藏书的过程中,就注重堪舆地理类书籍的收藏和整理。他本人写过《钟秀录》,内容就是风水堪舆之学。其子甘煦在《哭弟诗》中就写到:“先人(甘福)耽地学,四十余年久。尝以大事训,送死此为首”。其次子甘熙,秉承家学,在京为官时,曾奉旨为道光帝后选择陵地,并因此升迁。可见,甘福父子均是精于风水堪舆之人。当年,甘国栋、甘福父子选择在南捕厅另开基业,为了家族的兴旺,在营建家宅之时肯定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大板巷42号甘熙宅第

中国传统风水学以“天地合一”、“阴阳相克”、“五行相生相克”为原则。以“福元法”、“大游年法”、“穿宫九量法”、“截路分层法”等来择地、相宅。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阴阳五行”之法。甘熙宅第的朝向设置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风水理论,其主要目的就是防火。“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人认为五种能为人们所利用的物质,它与天象对应。五行又和方位、八卦等相配。在风水理论中,北方属水,对应八卦中的坎卦;南方属火,对应八卦中的离卦。

大板巷42号甘熙宅第

大板巷42大门朝西,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仍为坎卦,因此这样的朝向设置可以生水、避火,以防祝融回禄之灾。42号大门是石库门式墙门,它是在临街门厅正中开宽约一米,高两米的门洞,门框为石质,搭建形式是门洞两边立整石立柱,柱头上搁雀替,雀替上置上槛,装饰简单,只在雀替上有平雕的花草纹。从大门进入轴线上共五进建筑单体,总体格局保存完整。第二进梁枋上保留有几何纹饰,推测为清早期甚至明代的。据说曾为甘熙中进士后,在居舍里自辟小院,筑书屋——“文澜轩”和“寿石轩”之所在。

19519,南京市 军 管会为安置一批原国民党在淮海 战 役中起 义的将领,与甘家洽谈售卖祖屋事宜,经协商,甘家以人民币33亿元(当时人民币1万元相当于1955年币制改革后的1)将南捕厅15号、大板巷42号房屋出售给南京 军 事 学院。甘贡三、甘汉波(甘涛)、甘进之、甘张氏、甘符阶、甘汝同代表各房族人在契约上签字。

大板巷42号甘熙宅第

1982,南京市文物部门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发现这片古建筑群。从1986年起,市文物部门将南捕厅19号前后三进及西偏院的居民搬迁并修缮于199211月对外开放。2001年开始,为再现江南清代的民居风貌,南京市政府在此展开全面抢救。2002928,甘熙故居一期工程竣工,南捕厅15号、17号、19号恢复原貌。2006年底南捕厅历史街区二期改造启动,恢复甘熙故居原来的后花园,并复南京史上最大私人藏书楼津逮楼

大板巷42号甘熙宅第

金陵甘氏家族素以戏曲世家誉满江南,为把隐藏于评事街历史城区的这些传统活态文化发扬光大,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大板巷54号按原样原貌落架重建了廿一·熙园古戏台,并通过与江苏省昆剧院的合作,以多媒体南京版《牡丹亭》、《桃花扇》及折子戏的上演,再现当年戏曲表演的盛况同时也起到传承和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作用。廿一·熙园古戏台开演以后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著名书画家赵绪成亲自为古戏台题字天下第一戏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