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升州路大板巷现存历史建筑

标签:
大板巷评事街升州路南捕厅甘家大院 |
分类: 建筑艺术 |
南京升州路大板巷现存历史建筑
“百业齐兴名都繁会喜闻见,千秋一脉雅韵弦歌贯古今”
大板巷位于南京城南三山街西,北连绒庄街,南隔升州路与弓箭坊相望,宽约6米,全长约300米。传因明代后期有木材商人在此经营大块木板得名。旧名习艺街,因习艺行当集中于此而得名。也是明代“十八坊”之一,《洪武京城图志》载:“习艺西街,在皮作坊东,旧土街;习艺东街,在习艺西街东。”固可见此街最初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万历上元县志》载:“习艺西街与习艺东街并列,俗呼大板巷。”《同治上两江县志》卷五载:“大板巷古习艺所西街,图志旧名土街,有甘氏津逮楼,制仿范氏天一阁。”
清末民国期间,大板巷中分布有不少染坊,如谦和靛青颜料号、森泰和染坊等。宗教建筑还有清净庵。另外,大板巷83号为国民党要人林栋的故居;大板巷26号为南京名士卢前卢冀野故居(2007年左右消失)。
现修缮出新后的大板巷71号、大板巷73号、大板巷75号、大板巷23号、大板巷27号民居为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规划推荐保留的历史建筑5处(大板巷29号、大板巷31号、大板巷35号、大板巷81号、大板巷83号),成为研究南京地区居住建筑的实例。
2019年9月28日,历时近两年作为熙南里四期重要组成部分的熙南里•大板巷示范段如期开街,这里有望成为以老城南历史文化为基础,集戏曲表演、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老字号品牌、特色餐饮、文创零售、创新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国学传承于一体,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的示范街区。
大板巷23号民居
大板巷23号是清末民 初的会所建筑,为两进两层合围而成,砖木结构,东西向院落,最初为会所,现为民居。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但部分构件已毁。栏杆、天花等细部保留了原貌。占地面积为142平方米,建筑面积284 平方米。
大板巷27号民居
大板巷27号是晚清四进民居,规模较大,砖木结构,东西向院落,均为一层建筑,三开间进深七檩。第一进面阔三间10 米,进深七檩7.6米;第二进进深七檩7.72 米,为厅堂形制,仍保存有较完整的木装修;第三进有门通向第四进;第四进为后花园。整组建筑结构保存完好,有部分已经加建改建。民国时期曾为谈海营造厂所在。占地面积为556平方米,建筑面积556 平方米。
大板巷29号、31号民居
这是一组晚清两路两进一层建筑。29号三开间两进,第一进建筑有损毁,31号三开间两进,建筑风貌较好,结构完好。占地面积为268平方米。
民 国时,南京八大染坊合资购买此处作为南京绸布染业同业公会会所,后来变为赵氏染坊用房。
大板巷71号民 国建筑
大板巷71号为民 国两进两层民居,规模较大。錾假石外立面,仿石水泥拱门头,沿街山墙有山纹和祥云纹样,水磨石地面,山墙上原有镂空砖饰,贴有“福禄寿喜财”字样的花砖,二楼门窗还存有彩色玻璃。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占地面积为257平方米。
大板巷73号民国建筑
大板巷73号为民国独栋二层洋房,五开间,进深二间,歇山顶。清水砖墙,上覆方瓦,水磨石地面,做工比较精致,有地下车库。占地面积为176平方米。在所谓“小规模、渐进式、一个院落一个院落恢复”中发现地下通道以及精美民国风水泥雕花护栏,以圆形和交叉的花纹装饰为主,研究示可能为汪精卫使用过的临时办公地点。
大板巷75号、77号、79号民国建筑
这一组建筑为民国独栋两层民居,砖木结构,五开间。建筑结构基本完好,临街的圆角挂落、铸铁栏杆等建筑细部保持了原有风貌。
大板巷81号民国建筑
大板巷83号林栋故居
大板巷83号为晚清单开间二进民居,为国民党政要林栋故居。前进八檩,后进七檩,建筑下建有日占时期的防空洞,并有后花园。占地面积为64平方米。
林栋是留美博士
,1939年回国后先后任过中央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编纂、三 青 团中 央团 部文化组组长、学校组组长、经济部物资局专门委 员、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少将科长,1946年后任行 政院战 地政 务委 员会秘书,1948年当选立 法委 员。1949
年去台湾后,又先后任过“行政院”顾问、辅仁大学教务长、国民党“立 法院”党 团书 记长、国 民 党“中 央政
策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台湾《宪 法新论》。李
登 辉曾召见林栋,大加慰问其对宪
政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