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
运动解剖学主要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在体育运动作用下发展变化的规律;探索人体形态结构与人体机械运动的关系;并对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属于生物学范畴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将人体的形态结构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人体运动执行体系结合得更为紧密,其他体系的结合正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之中。它的发展与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的发展与工业、军事和体育运动发展也密切相关。
15世纪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ei,1452-1519)在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的过程中,对与动作有关的人体结构,对人体重心、平衡和阻力中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体结构及活动服从力学定律的概念。为了说明各部位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反作用,他提出了在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处是由索状组织附着在骨骼上的观点,这不仅发展了人体解剖学,还创立了人体运动学。意大利学者鲍列里(Alfonso
Borelli,1608-1679)在《论动物的运动》一书中,研究了人体总重心的位置,分析了人体的某些动作(如蹬地、蹬水、引体等),提出了肌肉的作用符合数学和力学原理,并区分了肌肉的强直收缩和随意收缩。
尼尔斯(Niels
stensen,1648-1686)在《基本的肌肉类型》一书中提出,一块肌肉本质上是一群能运动的纤维的集合物,一块肌肉的收缩实质上是许多单根纤维的缩短。约翰(John
Hanter,1728-1793)的《肌肉运动讲义》概括了18世纪末关于运动学的全部知识,详细叙述了肌肉的功能、肌肉的形态、肌肉的力量、肌肉的起点和止点、肌纤维的力学排列和双关节肌等问题。
19-20世纪初,由于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军事训练的需要,对人体运动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俄国学者列斯伽弗特(ЛФЛпecraФT,1837-1909)是首先将体育运动与解剖结合在一起的科学家。他著有《人体运动理论》、《肌肉系统解剖学》、《理论解剖学基础》和《解剖学与体育的关系及学校中体育的基本任务》等著作,详细叙述了有关人体比例、人体姿势、人体运动等内容,为运动解剖学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相继建立,运动解剖学也成为体育科学的一门新学科。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及仪器设备,对人体运动的力学参数、身体姿势和环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苏联解剖学家依万尼茨基(1895-1969)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所撰写的《人体解剖学》(1956年)可谓是运动解剖学的经典著作。他将运动形态学分为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运动局部解剖学和动作分析4个部分。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者将运动解剖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发展了运动形态学,并将其应用于运动员选材方面。
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体育院校(系)将人体解剖学列为基础理论必修课。60年代初,我国著名解剖学家张鋆教授(1890-1977)首先提出了运动解剖学的概念,他认为“解剖学亦可用于体育运动,用以分析各种运动所需要的肌肉和关节,可以叫做运动解剖学”。之后他进一步阐明了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向,提出某种运动需要哪些肌肉参加,肌肉在某种运动中所承担的负荷量都是运动解剖学研究的课题。功能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互相交叉,但有关运动效果的一切工作,应归属于运动解剖学。
1961年,我国体育专业通用的第一部《人体解剖学》教材在上海编写出版,这对我国运动解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张汇兰教授(1898-1996)为我国运动解剖学的创立作出了长期的努力和艰苦的准备,她在运动解剖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先后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荣誉奖”。1978年,由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解剖学》编写组完成的我国第一部《运动解剖学》教材正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80年代以来,在《运动解剖学》教材建设方面出现了统编与自编共存的局面。1984年、1988年和2000年由全国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解剖学》教材编写组先后对前一版教材进行了修订。20多年来,各体育院校(系)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和配套的教学设施,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广大运动解剖学工作者在教学、科研方面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为运动解剖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张汇兰(1898-1996)女。江苏南京人。1919年毕业于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留校任教。1920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体育系。1923年同校任教。后随校并入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1925年再次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体育系。次年回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任教,1927年任系主任。1928年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1932年到天津,任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次年春回中央大学任教。1934年任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教授。后再次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爱荷华大学等校,修生物学、公共卫生学,1938年获硕士学位,1944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教于四川乡村建设学院。1947年任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主任、教授。1952年任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教务长兼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曾兼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和缓运动》、《运动解剖学》等教科书和著作。
张鋆(1891-1977)字伯望。浙江平阳人。1904年毕业于平阳县高等学堂。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海成中学,次年考入慈惠医科大学,1911年毕业。回国后在家乡行医。1913年任教于江西医学专门学校。1915年任直隶医学专门学校解剖学教员。1921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次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教于直隶医学专门学校。1926年任教于湖南湘雅医学院。1927年任教于省立河北大学医科。1928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教育长、教授。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借用民房,维持办学。193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从事研究,加入美国解剖学会。1934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教授。抗战爆发后,随校迁重庆。1946年回上海,任东南医学院教授。1947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次年兼解剖学系主任,1949年任副院长。曾讲授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局部解剖学、人类学等课程。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教授。著有《人体解剖学》等教科书和著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