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2016-12-21 01:18:33)
标签:

转载

分类: 建筑艺术

      金沙井,是位于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一条小街,东西走向,南面现代化的高楼林立,北边颇显古意的民居建筑排列。据志书记载,明朝时南京大旱,河水干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不料井中有沙,沙中还有闪闪发光的金粒,因此就将这口井取名金沙井,地名也由此而来。[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金沙井36号,现为秦淮区委党校,那一大片仿古建筑看上去便气派不凡,也正因为如此,我一度以为那就是一片装模作样的冒牌货。直到某日走过时瞥见大门旁边的一块标志牌上写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时代:太平天国,发布年代:1982.3,南京市人民政府立”的字样时,方知小瞧了它。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回家查阅资料,这组建筑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它最初的主人是清末的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及其族人。汪士铎(1814-1889),字梅村,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经过商,中过举人,一生以游幕和接徒为业。主要著述有《汪梅村先生集》《乙丙日记》《梅翁笔记》等。这位终身不攀权贵的学者,直到85岁的高龄才被授国子监助教衔的小官,之后终老南京金沙井。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时,汪士铎举家逃往皖南,临走之前,将自家宅屋纵火焚毁。后来,太平天国政权将附近的寺庙道观拆除,取其建筑材料在汪氏宅基上重新建屋,是为太平天国干王洪仁醺囊徊糠帧M醺┱设六部,金沙井34号和36号为六部属官衙署之一。当时建筑规模甚大,装饰华丽,颇为壮观,是南京地区现存唯一确指的太平天国建筑。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地方政府在恢复对江宁府的统治之初,鉴于江宁府城隍庙已被太平天国彻底毁坏,为尽早重树城隍信仰,暂时将"金沙井贼遗老屋"改作江宁府城隍庙之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江宁府城隍庙新建工程竣工,汪士铎等将原金沙井私宅之基业报捐人官。当时房屋原有五进,清地方政府遂决定将这组五进院落的建筑“兴工改修”一分为二,前两进房屋被改建为祭祀清江南大营统帅向荣和继任统帅张国梁的祠堂,民国时改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后作“中央图书馆印刷所”。祠堂之后的“老屋三重”,则被用作“崇善堂”,以收养和周济丧失劳动力的寡妇。历经清末、民国及抗战,发挥了重要的慈善作用。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后,崇善堂做了大量接济难民工作,还组织了“祟字掩埋队”,负责掩埋遭屠杀的同胞尸体。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如今,已成为秦淮区委党校的小院中,有重见天日的“崇善堂”匾额石碑被罩上玻璃罩保护陈列。石碑上刻的时间为“光绪元年三月”,题字者为梅启照(字小岩或筱岩,室名强恕斋。今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定山梅村人。中国近代洋务派著名人物,清末中兴名臣,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同列为清末同光十八名臣)。石碑下方石块印有汪士铎所作的《崇善堂记》。文曰“予老屋在金沙庵西,咸丰三年粤逆陷城,其次日,旗人橙崖举火自燔,台室烬焉,延及姻成朱锡九之宅暨它诸小屋,悉成焦土,贼取寺观材构为伪衙,壮伟盖殊昔矣。事平,权以祀城隍神,神庙既),予与锡九同愿以其基入官,前为向荣张国梁二忠武公祠以报功,其后为崇善堂……。”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原不知这样一所和党政挂上钩的学校是否可以通行无阻,所以迟迟未列入计划专门寻访。一天从升州路沿黑廊巷绕到望鹤楼,看见了建筑的背面,再转过去就走到了金沙井,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靠近入口,正好有两人站在门口聊天,我从旁走过并未遭到盘问,便直直窜进里院先看石碑,再倒退出来细细打量。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大门,左右石鼓,院内平房前的门厅檐柱石柱础(古代建筑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墩,又名盘,南京人俗称散棵),八角多边,形制与太平天国天王府八角形石柱础完全相类,有刻花,图案有豹、鹿、虎、仙鹤、麒麟、暗八仙、山水花草等,雕刻精细,寓意吉祥。有红色雕花大木窗和卷草纹饰的云头。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建筑整体修缮一新,并无多少文物古迹的感觉,最抓人眼球的还当属嵌在大门正前方的门厅过道两侧墙内的呈黝黑色的三块长方形石碑。江宁府城隍庙设在金沙井太平天国官衙建筑内的十年间,同治八年(1869) 、同冶十年(1871),地方官员在此颁布了三通晓谕告示碑。据《清同光年间江宁府城隍庙告示碑考释》一文介绍,碑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江苏、南京地区的社会问题以及官府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虽然后来江宁府城隍庙迁回府西街旧址,但嵌在金沙井建筑墙内的告示砷被保留下来,至今仍在原地保存完好。这是因为,金沙井官衙建筑后来在另做它用的过程中,墙上的告示碑被人用石灰掩盖,虽历经多次时代变革告示碑却不为人知。直至1987年底进行维修时,距今已130多年的三通告示碑才被发现。同治年同颁刻的这三通告示碑东墙碑刻为“禁止书差人等下乡相验命案借端滋扰索取尸场规费告示碑”。西墙南侧为“变通江苏沿江沿海沙洲丈期、革除丈费名目、禁止官吏借端索取丈费告示碑”。西墙北侧为“淫书、淫画经兴善堂捐资收买净尽永禁再行售卖告示碑”。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转载]金沙井36号太平天国建筑(江苏南京)

      值得一提的是,对南京方志做出巨大贡献的陈作霖,与此地也有一番渊源。陈作霖,字雨生,一字伯雨,晚号可园。生于1837年,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经学家、史志学家。1868年,陈作霖随汪士铎学习古文。其间,他参加了由汪士铎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的工作,并以此机会得以进一步博览群籍,丰富学识。1875年陈作霖中举人,时汪士铎主修《上江两县志》,陈任分纂,此志为当时良志,以文学典雅、考证精详而称著。后汪士铎主修续纂《江宁府志》,陈仍任分纂。当时县志局、府志局均设在金沙井3436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