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重阳
王重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876
  • 关注人气:4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南京妈祖庙与妈祖文化

(2012-06-30 18:19:37)
标签:

天后宫

天妃宫

天妃巷

娘娘宫

莫愁路

上新河

大胜关

水西门

海洋文化

旅游

分类: 民俗

漫谈南京妈祖庙与妈祖文化

郑宽涛

位于水西门升州路488号的清代天后宫经过重修,近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继下关天妃宫修复后南京市恢复的又一处纪念妈祖的庙宇。这两处妈祖庙一南一北,相互呼应,显示出妈祖文化对南京这座城市有着深远的影响。南京史学界一直认为南京妈祖建筑共有六处,它们分别是下关天妃宫、水西门内天后宫、莫愁路天妃宫、龙江宝船厂娘娘宫、上新河北岸天妃宫、大胜关天妃宫。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南京还有一座最早建于元代的妈祖庙。加上这座鲜为人知的妈祖庙,南京共有七座妈祖庙。现将南京妈祖庙情况介绍如下:

一、南京最早天妃庙建子元代

元代天妃庙建于南京定淮门内北城左卫地,可能是该庙的地理位置远离江边,且规模很小,在明代初年郑和就奏请明成祖将该庙改建为吉祥寺,郑和于永乐五年新建了下关天妃宫取代之。元代的天妃庙改建为吉祥寺后,吉祥寺的记载多见史料,据《金陵梵刹志》记载: “吉祥寺,永乐初建,正统元年,住持智能修葺,万历初住持真庆募修”。吉祥寺的准确位置在都城西北定淮门内水军左卫,南去天界寺13里。关于吉祥寺的前身元代天妃庙的规模、始建年代、何人所建仍然是个谜。

二、下关天妃宫国内外级别最高

妈祖信仰自宋代以来,不断发展,到了明初妈祖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信仰的“航海女神”。明代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驾驶最先进的木帆船,先后七次远航印度洋。直至非洲东岸。郑和船队航行的精神支柱就源于妈祖信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归来时,明成祖为感谢妈祖保佑船队平安归来敕令修建下关龙江天妃宫。永乐十四年,明成祖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第四次下西洋平安归来又亲自为下关天妃宫撰写《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至此,南京下关天妃宫一跃成为国内外级别最高的妈祖庙。明成祖在碑文中记述了郑和下西洋在海上遭受飓风巨浪、雷电的袭击,经妈祖娘娘的保佑最终战胜灾害平安归来的经历。碑文高度颂扬了天妃的功绩。目前这块珍贵的天妃碑仍完好地保存在下关地区,它是体现中国妈祖文化的重要文物。

由于下关天妃官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是著名的庙会集市所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传说是天妃诞辰,四方乡民齐集于此举行盛大庙会。一方面是祭拜天妃保佑全家平安,风调雨顺,另一方面可在庙会上进行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交易。由于永乐时期的御制天妃宫碑下蹲有一个巨大的龟趺,庙会又称为“乌龟会”。老南京俗有“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的说法。此时的天妃宫地区商人云集,摊位从仪风门直排到惠民桥,各种小吃、商品应有尽有,还有秧歌、高跷、龙灯等多种曲艺表演,可谓热闹非凡。下关妈祖庙会在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时中止。70年后的下关区重新修建了天妃宫,并于2006年恢复中断已久的妈祖庙会,庙会当天人山人海,举行各场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民间曲艺节目,还有数百种商品展销。2007年下关妈祖庙会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南京城的一张著名的“民俗名片”。

下关天妃宫因建于郑和下西洋时期,其规模和等级在国内外是最高的,所以它也成为世界妈祖文化的代表性庙宇,在海内外华人心中也是一方圣土,地位与湄州妈祖总庙并齐。台港澳及海外华侨多次组团朝拜。2005年4月27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在赴大陆的“破冰之旅”期间朝拜了新修的下关天妃宫,敲响平安大钟,题写“慈航普济”的条幅,此举一时在海内外传为佳话。

三、水西门天后宫是福建在宁人士的精神家园

清代以前妈祖封号是天妃,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加封天妃为“天后”,所以建于清代的妈祖庙就称为天后宫了。水西门天后宫始建于清代,是清代福建在宁人士兴建福建会馆时一并建成的,原址在羊皮巷,后同福建会馆一起迁至水西门内升州路上。

水西门天后宫又称福建会馆、全闽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福建在宁工商业者群聚之所。清代天后宫与会馆密切相关,特别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福建人在全国的重要城市均建有会馆,天后宫成为福建会所内不可或缺的建筑。

下关天妃宫是明代皇家宫式建筑风格,而水西门天后宫则明显带有闽南风格。水西门天后宫地处水西门交通要道,清代时期这里云集着许多福建商人,他们在南京从事干货、果品等商业贸易,天后宫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水西门天后宫是南京保存至今的唯一以处清代早中期妈祖纪念建筑。原有六进,重修前最主要的二进大殿保存完整,大殿为歇山顶、前后带轩,通开三间,高9米、宽11.8米、深17米。因为曾经作为腌制品企业的车间,盐卤对墙壁上的石木构件侵蚀比较严重,后来此处又出租为舞厅、仓库。2006年在多方人士呼吁下,白下区开始复建水西门天妃宫。在修复过程中于天后宫墙体内还发现两块清代石碑。两块石碑整齐地上下镶嵌着。上碑尺寸为80×40厘米,下碑为120×35厘米,皆竖排阴刻,文字工整。

其中上面的一块清代石碑记载了清代福建漳浦人曾任江宁知府的蔡长云捐款兴建水西门妈祖庙的事迹,碑刻于乾隆戊寅年(1758年)。经研究考证蔡长云,福建漳浦人。雍正时诸皇子老师蔡世远之子。乾隆三年(1738年),以学行兼优荐。发江南以知县用。历知甘泉、石埭、句容、无锡诸县。为政廉明,再迁江宁知府。调庐州、松江诸府,迁四川按察使。官至兵部侍郎。乾隆二十八年卒。蔡长云捐资修建天后宫时正任江宁知府,为当时在宁闽人之魁首。他在碑文中记述南京福建会馆原在羊皮巷,后在宁闽籍仕商购买这块水西门内的地皮,将其拆移至此重建。在这次捐赠中,蔡长云提前预支了俸禄作为捐款。他以长者的身份告诫大家要好好维护这个共同的家园,不但给自己也要给今后来宁的闽人以方便。

下碑刻于嘉庆十七年,碑文中记载嘉庆年间新修的《江宁府志》中把闽人集资筹建的水西门天后宫与下关天妃宫弄混淆。因为害怕今后自己捐建的水西门天后宫被误作官产而引起纠纷,在宁闽人立即上书当时的江宁知府“邱大老爷”请求更正《江宁府志》。江宁知府派人查明后对“府志”的雕版进行了修改,加上了明确指出水西门天后宫为闽人集资修建的文字。当时在宁闽人特地把修改后天后宫条目和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刻在石头上以昭示世人。这两块石碑的发现为水西门天后宫的研究填补了空白。

建成后的天后宫保留了原来的两进大殿和石鼓、石碑等建筑构建,替换了已蛀空的木质结构,并重新供奉了妈祖神像。水西门天后宫的建成对满足在宁的闽台籍客商的妈祖信仰要求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四、宝船厂娘娘宫供奉有郑和宝船模型

龙江宝船厂是明代国内最大的造船厂,郑和宝船的建造地与出发地。自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所需的体积巨大的宝船是在这里打造的。宝船厂集中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造船人材。这些人多从沿海地区征募,是妈祖的坚定信仰者。郑和在宝船厂内兴建了一座娘娘庙以满足宝船工匠们的妈祖信仰要求。当年心灵手巧的造船工匠曾制作了一艘精美的宝船模型,供奉在娘娘庙中,一直保存到民国时期。据当地老人回忆该模型方头、方尾、平底、关键部位可以转动,后不知所终。娘娘庙当年屋舍有数十间,庙内有大殿、广场、花园。每当工匠建造好宝船后都要到这里祈求妈祖保佑船只航行安全,随后举行盛大的妈祖“分灵”仪式,将一尊沾有娘娘庙灵气的新妈祖神像请到新建宝船上专设灵位供奉。宝船下水试航时也要在此摆香献果祭祀妈祖。明代中后期宝船厂开始荒废,清代这里变成鱼塘农田。沿江的渔民还继续到

这里祭拜妈祖延续着香火。但娘娘庙的规模已经很小。1978年娘娘庙被拆除。娘娘庙旧址上现在复建起的宝船公园,公园内有一艘巨大的仿真木质郑和宝船,在宝船内部专门供奉有一座妈祖像,供今天的人们登船参拜。

五、大胜关天妃宫错叫天后宫300年

大胜关天妃宫的历史记载十分简单,为此,笔者两次骑车30余里走访调查,前往大胜关寻访妈祖遗迹。

大胜关地处南京城西南三十里,该地为大城港,合板桥、新林等浦之水人江处,为江流险厄处,当地有天后大队等妈祖遗迹地名。在原天后大队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下,采访到部分老人和原天后大队老支书。老人们如数家珍的介绍了天后大队。

天后大队成立于1958年,当时归属江东公社管辖,1961年划出,建立双闸公社,辖7个生产队即后队l队、2队、3队、4队、5队,中埂l队、2队,2个自然村,人口在1700人左右。2001年一度归属西善桥街道管辖,现归雨花台区开发区所辖。2003年南京市政府在大胜关建设南京长江三桥,先后征地拆迁天后4个小队,沿江天妃宫遗址也在其中。目前仅存天后5小队,中埂队和天妃大队部。

关于天妃宫情况,当地7O岁以上老人都说没有看见过,只知道天妃宫的遗址紧靠江边的天后l队,许多老人看见过宫墙基础。通过老人们的口碑,可以确定大胜关天妃宫毁于1937年以前。据康熙二十二年编纂的《江宁县志》记载:“大胜关天妃庙,在郭城安德门外,明建,今募重修。”再据《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记载:“天后村,明朝时,此处建有天后宫,故名”。由此可见大胜关天妃庙(宫)建于明代。明朝天妃宫清朝被改成天后宫。

明代建妈祖庙,一般称天妃宫、天妃庙,为何大胜关的天妃宫称为天后宫,而后又派生出今天的天后大队、天后小队等地名呢?这一错误是如何产生呢?笔者认真查阅历代对妈祖的封谥,发现妈祖被封谥天后的最早年代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当时封谥名称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凡是康熙二十三年以后新建的妈祖庙,称为天后宫或庙。根据《江宁县志》记载大胜关天妃庙正在“今募重修”,可能是募修官员为了迎合清康熙封谥妈祖为天后的需要,或者是认为天后的官职比天妃大的原故,才将重修的天妃庙改为天后庙,所致错称至今三百年。南京市地名专家们只好自相矛盾的注解“天后村、明朝时此处建有天后宫”。南京大胜关天妃宫在清朝开始被错叫成天后宫长达300年。

六、上新河天妃宫与莫愁路天妃宫

除了上述尚能找到遗址或重建的妈祖庙外,上新河天妃官与莫愁路天妃宫早经战火荡然无存。上新河天妃宫建于明初,上新河与大胜关、下关均属明代水陆交通要道,这里是木材的集散地。而莫愁路天妃宫无存后,还留有天妃巷的地名,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即座落在莫愁路天妃巷内。从地名上分析,该处的妈祖庙应建于明代。

综上所述,南京与妈祖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建筑年代看元明清三代均有;从建筑类型看,既有最高级别的皇家天妃宫,又有民间商人集资的天后宫,还有专为造船工匠兴建的娘娘庙。南京的妈祖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体现。妈祖扶危济难、救助生命的事迹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妈祖文化在海内外华人心中地位崇高,她是世界公认的“和平女神”。南京应充分研究和弘扬妈祖文化,为进一步创新驱动、解放思想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郑和研究》2008年第2期(总第7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