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写留言条》课例分析

(2017-10-31 12:34:34)
标签:

自主写话

小学作文教学

教学研究

分类: 课题组老师作文研究

《学写留言条》课例分析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建华镇中心小学  高海莉

 

今天上午(20171030)我听了二年级一班王老师的语文园地四写话《学写留言条》。留言条是应用文范畴,和去年学过的《学写通知》差不多,也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应用的交际工具。在写留言条时,重点要让学生了解留言条的用处,掌握留言条的书写格式,以及把事情叙述清楚。下面我就从几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时教师说:“你们遇到过有事外出,但家里有没人的情况吗?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教师直接回答引入,写个便条,就是写留言条。(板书:学写留言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由生活中的事例直接引入新课,让学生了解留言条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写留言条的兴趣,为下面学习写留言条做好了铺垫。

二、范文引路,学习留言条的方法。

1、先出示了留言条的结构:(三个部分)

.先写是留给谁的

.再写事情

.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2、阅读范文。

妈妈:

外婆做了我爱吃的红烧肉,我就不在家吃饭了。外婆还要给你们带些好吃的,晚饭您少做点儿菜。

小新

11 4 日中午

让学生在范文中寻找这三部分内容,每部分该怎样写,理清留言条的结构。

备注:教师利用课件另用了一篇范文进行媒体展示,体会留言条的结构,格式的写法。(范文略)

3、练习写留言条。

从下面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张留言条。

1)去办公室还书,老师不在。

2)通知小芳明天上午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但是她家里没有人。

A、课本55页给出两个材料,教师先指导学生写第一个材料的留言条。

学生说,教师在背板上示范写留言条。学生再次感知留言条的格式。

B、学生写留言条。

根据材料二写留言条。学生明确要求独立写留言条,教师巡视指导。

同桌交流,及时修改自己的留言条。

三、佳作展示,体验劳动成果。

教师展示好得作品,做以示范。写完留言条的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活动,体验丰收的喜悦。下课时有大部分学生完成了留言条,争着抢着让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王老师展示了高一歌、王子轩、李文萱、郭宇轩等学生的留言条,并再次强调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引导,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余味未尽。

四、纵观全课,反思存在的问题。

1、重点部分是正文,想想正文应该怎么写?

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得过快,应先让学生充分的说,怎样清楚地表达留言的内容。这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语言的清楚表达是交际的核心。如果表意不清,就失去了留言条的交际价值。

 (1) 学生对人称的转化掌握的不够好,不明白为什么一会是小芳,一会又成了她。这本身就是句式训练中四五年级的难点,问题出在教师对内容表达指导不到位,对人称转换讲述不清。

(2) 在交流展示后,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叙述事情不完整,应留给学生修改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及时修改,加以巩固。而教师为了赶进度,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两极分化更严重,学困生落下了一大截,和其他学生拉开了距离。

 (3) 在展示交流环节应该也展示一些有问题的留言条,教师加以引导修改。这样让学生直观明了的看到问题的存在,及时纠正自己的问题。

2、叙述事情时有部分学生语言啰嗦,口语(方言)严重,教师没有及时强调指导。这样给阅读留言条的人带来困难,或内容出现歧义现象,影响了交际的目的。

3、建议使用课本中的范文进行教学,文中的范文有指导批注,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一节好课必有得又有失,得失是密不可分的。王老师的这节课总体来说上的比较成功,学生上课兴趣浓厚,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由扶到放,顺势而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训练要求。

                                    2017.10.30

 

【李评】

做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分析都在点子上,能看出您的教学能力是很强的。

    建议:还是要用课标精神来提升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最好能看看这位老师的教案,看看他的教学目标是怎样设置的,是不是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照目标看看教学,是不是能用目标来导学、导教、导评的;更重要的是,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看他们是不是积极主动地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