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和贾母的年龄
(2010-03-29 08:51:29)
标签:
刘姥姥贾母年龄文化 |
刘姥姥和贾母的年龄的问题很早就被评点派指出。
第三十九回中是这样写的: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对此苕溪渔隐在《痴人说梦》中写道:刘老老云:“七十五了。”贾母道:“比我大好几岁。”案贾母八旬在癸丑
姚燮在《读红楼梦纲领》中写道:“三十九回时,太君年巳七十八岁,其间刘老老年则云七十五。而太君云比我大好几岁,还这么硬朗,于理甚谬
苕溪渔隐是按第八十六回中元春生于甲申年,反推各年的干支。因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作,和前八十回无法合在一起讨论时序,用这个标准反推出的干支不适合前八十回。所以第三十九回的干支是辛亥的看法是没有道理的。而用第七十一回贾母八旬反推该回的年龄则是可以的。第三十九回后有第五十三回、第七十回写过年,第七十一回贾政冬底回京后到贾母八月初三日过生日,也是过了一年,共是过了三个年,反推贾母第三十九回的年龄应该是七十七岁,而不是七十八岁。但这也比刘姥姥七十五岁还大二岁,所以在这里贾母说刘姥姥比她大好几岁是不对的。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一、曹雪芹写错了;
二、因为《红楼梦》不是年表,内容经过多次增删剪接。所以或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实际时候比现在书中体现的时间早四年,或是贾母的八旬之庆提前了四年左右。
我在前面已经指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间是在黛玉八岁的时候。而第三十九回时,黛玉已经十五岁了,中间隔了七年。隔了七年才来回谢,岂不仍然疏远?在道理是说不大过去的。第三十九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这样的: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楼瓜并些野菜。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平儿还记得上回来打抽丰的刘姥姥和板儿,这个上回如果不是七年前,而是二、三年前,这个时序就比较讲的通。否则刘姥姥的变化虽然不会大,而板儿就要是少年甚至是小青年了,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在周汝昌先生的《红楼纪历》中,这段时间是从红楼九年到红楼十三年也只有四年。所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间最有可能的是在黛玉十一岁的时候(十岁那年黛玉在扬州、苏州),比现在黛玉十五岁的时间提早了四年,那贾母的年龄也要比七十七岁小四岁,为七十三岁,这样贾母比刘姥姥小好几岁也就对了。曹雪芹并没有写错,只是把前几年的事移到了后面,而没有改人物的年龄,所以才造成了“时序矛盾”。而如果刘姥姥是第二年(黛玉九岁)就来的,贾母就只有七十一岁,“大好几岁”就更对了。
当然既然文本是改动过的,把贾母八十岁的生日提前写在第七十一回也是有可能的,但这种可能性不如把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间推后的可能性大。
这里牵涉到的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间。从情理上讲,农村人冬天受人恩惠,第二年有了收成,就会去回访谢恩。更何况刘姥姥是想和王家亲近不要疏远的,必然要抓紧时间回拜。最早会在夏收后就去,秋收后去也是很正常的。决不会过了七年才想起往事再去的。而且这次又是带板儿去,板儿还是孩子样,所以时间不可能隔得很久。曹雪芹把这部分素材移到第三十九回,但时间关系并没有改写,所以贾母这时还是比已经七十五岁的刘姥姥小了好几岁。
只要按每过一年所有人都要长一岁的原则,就能知道对应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间应该是在黛玉九岁或十一岁的那年,尤以黛玉九岁的那年最为可能。现在放在了黛玉十五岁的那年,黛玉和姐妹们的言行当然也要和她们的年龄相适应。我们看不出曹雪芹这样修改后存在什么问题,仅是觉得人物年龄有些矛盾,但并不影响阅读,就说明了曹雪芹写作技巧的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