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头 搭 戏 台
(2012-02-14 08:29: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杂说 |
村 头 搭 戏 台
姥娘家门前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成群搭伙来看戏。
小外甥,也要去。
路上串亲戚的大车明显多起来了。因为是初春,全都搭上了车棚子。前面的最明显的位置上,贴着只有过年才有的大红喜帖,而且全都写的是:宜入新年出入平安。日子过得稍微宽绰一点的,就要套双套的骡马车。赶车的也是经过挑选的,既年轻英俊,又技术高超。你看吧,这样的车把式,越到人多人稠的地方,鞭子扬的格外高,响得格外脆。拴有红穗的鞭梢,在路边观看人们的头顶上晃来晃去,啪啪作响,你也不用害怕,绝伤不到你半根毫毛。明明看到鞭子在骡马身上炸响了,牲口一点也不惊,其实,车把式的鞭子根本没有打到牲口身上。这车上坐的,就是唱过“拉大锯”的孩子们,车刚停下,她们就花蝴蝶似的扑到姥姥的怀抱里。
“小孩子儿,你摇摇混儿,长大娶一个好媳妇儿……”那时的“摇混儿”,又称作“打彩”。就是主持人”撒“竹签,一角钱一个,凑够五个人,就让这五个人分别摇色子,谁的点大,就算赢了,就可以拿走一条毛巾,或是一面梳妆镜子。有的孩子赢了一条毛巾,他爹就立马箍在头顶上,肩上扛起孩子,趾高气扬地就走了。
当锣鼓家伙“第一通”敲响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集中了,你看吧,村里的人就像潮水一样涌向戏台,背着孩子的,搬着板凳的,最突出的是那帮年轻姑娘们,她们好几个人的手扯在一起,在路上横着走,不但不允许超过她们,对面来人,还要给她们让路。谁都知道,她们的嘴皮子厉害,谁也不愿意去招惹她们。
年轻的姑娘们永远是小村里的名片,在这一代人中出了几个漂亮姑娘,这个村子也跟着提高了知名度。她们自己呢,天生就更懂得如何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村里唱大戏,正是展示她们的好时机。你看她们,早早地就在两边摆上板凳,还派专人看守着,开戏的时候,她们站在板凳上,非常充分地去展示她们的风姿。更为有趣的是,有的其中还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那时候的男女相爱,多半还是经过媒人介绍,好像是在那个年月,本村互相通婚的人家相当少,经媒人介绍的外村人,男女怎样见面,彼此怎样相看,戏台底下就成了非常合适的场合。媒人先是告诉男方,要相看的那个女子,长什么脸盘,穿什么衣裳,站在板凳上的什么位置,甚至是还有什么人陪着等等,都交代给那个小伙子。到了开戏的时候,小伙子们哪还有心思去看戏?两只眼睛总是向姑娘群里去搜寻。
姑娘们呢,也是一样,媒人也同时告诉女方,小伙子什么个头,什么牌面,穿什么衣服,头上箍什么毛巾,负责任一点的更是指点给她。那时的女儿们,都是比较羞涩的,往往等到媒人离开之后,才敢放着胆子去瞧对方。
壮小伙子、男子汉们,永远是庄户人家的主角,他们不能光被动地等着人家来观瞧呀,他们要非常强势地去表现自己。看戏的时候,他们最讲究的,就是“扒正台”。
刚才说过,村里的戏台都是临时搭建起来的,都有齐肩那么高。在荒田野地里,更没有座位,人们都只能站着看。在众多的男人中,要靠自身的力气去挤出一个满意的位置,谈何容易。所以,那时的台下总是拥来挤去。妇女们都是站在板凳上靠边站的,有时候还会把她们连板凳带人一块挤倒。但是,谁都没怨言,因为这是村里在唱戏。
老婆婆领着新媳妇来了,与其说是来看戏,不如说是来炫耀儿媳妇的漂亮。儿媳妇穿得很讲究,一身缎子面,大红紧身小袄,绿色绣花裤子。虽然天气很冷,新媳妇们穿的都很单薄。她们往往都不会去看戏,转一圈就回去了,听着人们夸赞和祝福的话,她们已经非常满足了。
老公公们可就不一样了,抱着三两岁的小孙子,一股劲地朝台子上递,要唱戏的给孩子画个大花脸,和戏上的张飞李逵那模样。他们说,这孩子就会长成人,就会有出息。他们抱着孩子回家的时候,尽管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他们依然非常兴高采烈。
村里的人都这么兴奋着,一直坚持好几天,他们知道,下一次再唱戏,不知要等到猴年,还是马月?
壬辰正月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