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散文诗的欣赏与阅读  染香

(2012-02-09 08:34:19)
标签:

杂谈

分类: 友人佳作
  (转载)散文诗的欣赏与阅读 染香

 

 

诗的根本语言是意象语言。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与情思。意象语言具有直觉性、表现性、超越性等特点,它更应该符合诗人主观的感觉活动与感情活动的规律,而不是客观的语法规律。这是诗性语言与实用语言的本质差别。所以,诗歌这种艺术无法以日常实用语言为媒介。

  诗人只有对实用语言加以破坏改造,如艾略特所说那样扭断语法的脖子,才能使之成为诗的语言。为此,作诗必须研究诗的语言修辞,也就是要掌握诗的语言的表现手法。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网络诗选。

“审美天性是我们的,它永远不应受预见规定的束缚,应挣脱习惯的知道去寻找那些荒凉,那种陌生的非同寻常的感受的冲击。”——野人

“在创作时,诗人要学会把情感、思维、审美藏在语言后面。让读者去感受,在理解中去靠近。一首好的诗歌,必定给人多味的咀嚼。”——野人

在我们藁城,散文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有些读者说读不懂散文诗,我想引用网络上的几段诗论来帮助我阐释这个问题:怎样“读懂”散文诗。怎样才能读懂,其实是怎样读的问题。

这要提到散文诗的属性,她首先是诗歌,用不分行排列,当然她还有许多和新诗不同的地方,比如节奏感等。

上面这段红色字体的话是一个诗歌评论家在说诗写。其实这也可以是对读者说,写诗的过程是上面这样的——已经扭断了语法的脖子,语言以跳跃的形式组合出来,说白了也就是不好好说话,这是区别于诗性语言与散文语言的特点。那么诗歌的读者应该习惯另一种“读”法——不是用眼睛,而是用灵魂去悟出那种潜在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懂”得散文诗。尽管每个人欣赏散文诗角度不同,但是,散文诗没有量化的标准,没有模式和定义,只有每个读者去感悟,这是读诗最基本的需要。

散文诗的写法也可以很广泛,写景,抒情,超现实,荒诞,等等。我最欣赏李梨那句话“无意识的东西是高度的真实,”。散文诗的表达也可以任意自由,但既然是诗,她就忌讳语言的平面化。如果一个读者套用散文的语言形式、欣赏习惯来解读和评论散文诗,显然是立意的错误,是欣赏角度的偏差。

我们可以给“读懂”这个词一个更含蓄、宽泛的定义。

对散文和小说,读懂是文章阐述的思想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清晰明了,对散文诗而言,读懂就是一种心灵的感知,而非字面直解;对古词来说,读懂,就是感受到有悲喜思怨这些微妙的情绪在长短句不规则排列中迂回和荡漾。古诗词的韵律是外在的,一目了然,而散文诗的韵律在诗体的内部,这个不好好说话的散文诗貌似玄虚、空幻、荒谬,绕着大弯子,却没有告诉你什么。其实不然,她分明已经用她独有的方式告诉了你很多很多。所以你不能用欣赏诗词的目光去欣赏散文诗,也不能用欣赏散文的目光欣赏散文诗,当你懂了散文诗构造的与众不同,就知道了如何真正进入散文诗,去欣赏她的美妙,也就不难发现她隐藏的韵律了。

读者怎样去欣赏一首散文诗,与写作散文诗没有关系。因为诗写是极个人的事情。作者必须让自己在写作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以获得更高层面的精神自由和解放。无论读者的欣赏水平在何等层次,一篇好散文诗既不应该拘泥框架,也不应该迎合习惯,她只需要在她的舞台上独舞,她兀自优美着,魔幻着、空灵着,诡异、怪诞或者充满哲思。她应该不乏知音,但也必须承认,越是上乘作品越容易曲高和寡,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必然要经过时光的洗练,如何是优秀的、有价值的,只有历史说了算。而我们要做的,是平和心态,甘于寂寞,用心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字。

我觉得李天琪先生这句话可以帮助读者再认识一下诗歌的性能,也可作为欣赏诗歌的导引,最后面青海湖那一段,是在促进读者和诗歌、诗写者之间理解与沟通,达到默契。

“风景不在诗里,而是在我们的心里,诗歌只不过是给我们做了一个暗示而已”——李天琪

诗歌不为迎合而生存。所以,有两个难度不能降低。其一是写作难度。在某种程度上,写作难度的坚守决定着诗歌的层次和品质,也渗透着作者的美学追求。其二是阅读难度。有人说,诗歌写出来后你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审视,然后努力把它平民化。我不同意。诗人不能成为凌驾于民众之上的精神贵族,但诗歌也不能成为大众消费文化。读者的口味越来越高,他们不满足于寡淡无味的诗歌大餐,而是慢慢品尝方得真味的那种。所以我们的有意降低难度,你的良苦用心,其实是对读者的侮辱。 ”——青海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