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我之一贯观点看来,不要过于迷信“风格切换”;客观地看,虽然7、8月已经披露的经济数据有“意外”惊喜,但可能接受了年初的教训,市场并未因此激发起做多大盘股的热情。A股主板指数走势看似微软,但考虑到亚太股市因为美国缩减购债规模而普遍暴跌,应该说现状实属不易。同时不应忽视一个基本的客观,那就是A股本身来说在这两年熊了太久,跌了太多;市场对于基本面的反应,自然更趋向于对确定的利好敏感而对疑似的利空麻木。
把这个道理说清,再来看A股。本届政府意欲变革,经济政策倾向于调结构压产能;金融层面注重创新及扶持中小企业同时,货币维持紧平衡,对潜在金融风险倾向于严厉警告态度。在这种宏观政策出现巨大变化的环境背景下,A股经受了一次次所谓利空的冲击;虽然在我看来,北京立场明智,而股市的反应充满悖论的过激。股市的情绪化可以理解,我也从来不认为股市具备对基本面即时且能正确解读的深度理性,震荡由此人心起伏而起;但由股市映射的真相早晚都会到来。而另一方面,当所谓利空全部摊开而非遮掩,悲观的心态才会从稳定到修复,针对顽疾固症展开的整治变革的政策红利,也会逐渐展现效果。
因此来说,A股重挫空间甚小,对股市乃至中国社会抱有绝望的心态,至少在我看来不可理喻。当然,和个股一样,有安全的边际并不意味着上涨,A股现在正在打磨未来几年的历史大底;言下之意,跌不动涨也难,对于中国股市,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真正意义上,时下投资人对A股的纠结,还是在于一不小心又创了反弹新高的创业板。其实,又看好日后成长股的机会,又希冀以更低的价格买入,所谓纠结,由此而起。如果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想法,成长股的全盘持续暴跌几乎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为何主板创业板的表现冰火两重天呢?我想道理陈述的已经足够多,市场的认识也足够充分,不必再展开。既如此,那种对于成长股的质疑,不在于其逻辑而在于估值。到底成长股的估值应该怎么给呢?100倍市盈率很贵,50倍,30倍就便宜了么?在这里,不是什么估值崩塌的问题,是有关投资理念的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倾向于把价值和价格的边际模糊,更为明确的表达是“价格即价值”。把这种观点运用到股市,因为太具颠覆性可能会引发“价值投资者”的炮轰;趋势投资者可能更易接受,股市投资本身就是反映投资者审美情趣变化和心理预期演进的过程——只要趋势不变,顺势而为最好。
这么说,并非在屏蔽风险鼓吹泡沫,事实上对于成长股鸡犬升天的现状我同样心存忧惧。但还是这个反问——假设创业板成长股有较为充分的调整,你认为未来股市的最大最多机会仍然聚集于此么?如果回答是,那么我给“纠结症”开的药方是:保有相对中性的仓位,上下皆宜;或者自信持有个股基本面优秀经得起中短期或有调整的考验,拿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