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鲁迅
(2012-03-01 10:47:13)
标签:
鲁迅安徽辛亥革命阿q正传《狂人日记》杂谈 |
分类: 我读、我写 |
鲁迅先生,我要歌赞你,也许我的歌赞对你来说多而不多,少又不少,但是你的作品却深深影响了我。近几十年来,多少名家学士研读你的作品,颇感博大精深,未能解读完全。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作品描述的是一个患“迫害狂”,的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的狂人。
起篇,狂人走在路上,觉得那赵贵翁既怕他又想害他,还有路上七八个路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他,甚至觉得小孩子也觉得跟他有仇。他想自己跟赵贵翁有什么仇?路人呢?还有小孩呢?最终可悲地得出是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赵贵翁听到风声,带抱不平,又约定路上的人同他作冤对,而小孩子则是他娘老子教的。
这是多么地可笑啊!他这种虚妄的幻觉几近变态。一开头,鲁迅先生便把我们带到进“吃人”的世界,这个社会“处处存在着吃人”这一本质。同时,点开了狂人的变态的心理跟虚幻的幻想而造就了下文一个个更荒唐的故事。
狂人说:“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麟从徐锡麟,又一直迟到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这一系列活生生的人吃人大额时事,包括他的语颇错杂无论次,他哥哥伙同医生吃他,哥哥曾经吃了他的妹妹等等。这些作为历史的旁证表面上让“吃人”紧锣密鼓,但实际上却愈发地显得可笑。
我最欣赏的就是鲁迅先生给狂人混乱的逻辑而设的“语颇错杂无论次”,读的时候必是小心,又得掌握一定的文学功底,否则真得上鲁迅先生的当和狂人一样愚昧。明明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却说成众所周知的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还有他说“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但是桀、纣跟牙跟们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是闲言碎语听了点文学但却不知道真正始末,便虚假地用来作为“吃人”的例证。
狮子式的雄心,兔子的怯弱,狐狸式的狡猾是“吃人者”的本质;狂人从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上的“字缝里”都看出来“吃人”两字,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
最后,鲁迅先生笔锋一转,写下: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抒发狂人对未来的理想: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
一部好的著作必定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印象,我试想着当时那个社会是不是真的存在“吃人”这一现象。那时候,社会各界人士探索救国,徘徊在封建与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迷茫。
也许那个社会不存在“吃人”一说,但人民却极度地存活于一个“极度不安全”的状态,封建社会礼教和家庭制度残忍地“吃”着人民。
注解:徐锡麟: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重要成员,1907年7月6日,刺死安徽巡抚恩铭,举行起义,弹尽被捕,当日惨遭杀害,心肝被恩铭的部队挖吃来炒食。
《阿Q正传》:(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失败)
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国人的灵魂。”
阿Q是一个辛亥革命中的贫困农民,贫无立锥之地,鲁迅先生在《序》中写道:我不知道阿Q的姓什么。。。。。。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怎么写。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有“著之竹帛”。。。。。。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阿Q常处优胜,活在过去的风光以自我安慰现在的穷苦落魄: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个什么东西!”
闲人们老喜欢撩他,揪住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阿Q心里便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了。。。。。。”这是阿Q精神上的胜利法。
还有他复杂又矛盾的心理,他讲究“男女之大防”却对赵大爷家里唯一的女仆跪下求爱而被赶出赵家,而生计成了问题。当革命的消息传来,他以为革命党便是早饭,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觉绝之”的,孰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
阿Q的这种麻木,变态,自欺欺人的性格注定了其悲惨的结局,被当作抢匪,枪毙,结束其悲惨的一生。
阿Q正传给我带来最大的思考是阿Q简直就是个变态。时不时幻想着自己风光了,可以迈着大脚,昂首挺胸的,但他攀附假洋鬼子和赵大爷的时候,又畏首畏尾,俯首称臣,说话腰都矮半截,活像只过街老鼠,胆小怕事。
从通篇文章来看,鲁迅先生鞭挞了阿Q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评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这是鲁迅站在时代前列,远卓见识的体现。
鲁迅先生的作品情系天下,他的作品处处彰显着对封建社会的愤恨,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和祖国未来的深切担忧。
正如臧克家所歌颂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情愿作野草,等着低下的火烧。。。。。。他或者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人民永远记住他!
鲁迅先生给我最大的思考是他的文字并没有像某些作家一样,有华丽的辞藻,鲜活生动的比喻,他的的文字很平实。小的时候,读他的《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园月。。。。。。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并未有感独到之处,更感于鲁迅又何以为“大家”?
后来明白,每一个时期涌现的作品他都需要顾忌到当时的统治阶层的利益,因此每个时期的作家都不敢穷凶极恶直白地揭露,只能通过隐喻的手法表面当时的社会阶层跟社会形态的扭曲与变态。但这撑了作品之精华所在。鲁迅先生更是如此。他的字字句句都隐含了一个时代背景,他透露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行为。
他在作品上的构思,前后文遐接引出的主题是那么回形环扣,缓缓读作品的表面却引发强烈的社会弊端。可以说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字字珠玑,都带着“批评”的字眼,他给了那些封建社会的礼教重重的一击,毫不客气。他那种深刻露骨彻底的批评,让人油然生畏!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段,都得细读,要是偷工减料,那你一定领悟不到他的精华所在。
《一件小事》:我觉得可以跟当代社会热点讨论的“老人跌倒扶不扶”联系在一起。
《铸剑》:挺有意思的一篇文章,鲁迅先生幻想了一把不存在的青剑,威力很猛。还有国王跟王妃,恍如童话。
《祝福》:高中的时候学过,也看到电影版的,再回味,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
关于鲁迅先生的著作,我只是读到了表面,他的精髓,他的内里,还需要进行历史系的研究跟长跑。
题外话:
好的作品读之,由胸膛自下而上的一种升华,一种感概,久久陶醉留恋于那情那景中,细细地品味,流畅,不觉地生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