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教学:语言(文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

(2011-03-22 09:33: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仓库
从课标要求来看,初中阶段(7-9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处于近端的属于一般所说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技术性操作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与应试检测的需求,也就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处于远端的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凭借古代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给予“深广的”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近端目标与远端目标间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以求升华的关系往往是被割裂的,远端目标甚至被抹去,文言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最显著的所谓“知识点教学”版块。这样,承载着华夏民族博大精深思想文化传统的文言文就变形为了单一应试要求的构成部分,升华性的远端教育目标成了一种点缀性的展示,将富有人文内涵的文言文教学降格为技术主义低层面的训练操作。这种现象由来已久,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略有改观。但是对于面临着中考的九年级师生而言,应试的要求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使我们大家不得不悄悄收起理想的风帆,而重新回到现实的“避风港”——毕竟还是考试重要,这是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一种心态。

       那么,放弃理想的追求是否就能得到现实的丰厚回报呢?偏执于一端是否就可以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呢?事实告诉我们,冷酷的现实常常会耍弄我们。下面是摘自我市某地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中的一段话:

           第四部分是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各一个,共22分,平均得分13.52分,得分率0.6,(引者注:整卷得分率为0.7)其中课内得分率为0.56,课外为0.65。第21题翻译题失分最为严重,得分率是0.33,主要原因是实词没有准确解释,特别是“临”、“得”、“寓”、“翼然”等词错误较多,语句表达不流畅,不能做到“信”、“雅”、“达”的要求。第20题根据要求摘录语句,错误较多,主要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句意,同时也表明文言文学习存在的严重问题——死记硬背。第22题的得分率是0.52,主要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该成语的含义,语言表达不准确:如“心不在焉”、“用来表达另有所谋”。23题所解释的词语均是课内已学的常用词语,但得分不高,如“语”解为“对”,“去”解为“逃跑”,“遂”解为“率领”等,这既说明学生课内字词落实不够,也表明学生还缺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应该相信,这段话所反映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虽然我们许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再注意抓好“字词落实”,但学生还是“落实不够”。虽然大部分老师都在课堂上“逐句讲解翻译”,甚至要学生在课外背翻译,但学生还是不会翻译。即使有一些班级的学生考得不错,也主要靠多花时间,加重学生负担。原来以为丢了“西瓜”能捡到“芝麻”,结果连“芝麻”也捡不了多少。

       语言的学习需要环境,学生平时与文言文接触不多,在生活中缺乏听读文言的环境,这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习惯“满堂灌”,字字句句串讲“落实”而令学生昏昏欲睡的方式,却是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这种尴尬的处境,许多同行专家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下面是我最近搜集到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1.把(文言文)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客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山西 牛俐鱼《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他说:“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的技巧上就大可不必了。……不要把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逐字逐段的分析上,耗费在行文的起承转合上。我们的中学生将来从事古文鉴赏研究的能有几人?何况这也不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要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堂堂课有所得,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培养起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应该承认,他的观点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比如,不要面面俱到地全文逐字逐段串讲翻译,而要对重点词语、句式重锤重敲;不要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作过多的分析,毕竟中学生没有必要对古人的文法进行鉴赏仿效。但是,暂且不说仅把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否恰当,如果真如所说的一样,把一篇文言文拆成一堆零散的构件,不知道会有几个学生学得进去。这是传统尖子教育的思维模式——少数学生突出重围成为人格缺失的“学习尖子”,而大多数学生湮没在“知识的海洋”中。

       2.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怎样拉近学生实际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只有将文言文教学同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或对照,或类比,或以近譬远,或以小见大,课堂才能生机无限,活水不绝;学生才会趣味盎然,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Xuanxuan《以〈桃花源记〉为载体,尝试文言教学的创新》)

        为了说明自己的教学理念,作者展示了《桃花源记》三个教学片段及点评:(可能是王锦起的《桃花源记》教学实录,见《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初中刊第5期),

片段一:

课件展示: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肖像,并介绍他曾为了黑人的自由与平等曾说过的一次影响重大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或平凡朴实,或志存高远,能向大家说说你的梦想是什么吗?

生1: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留学哈佛,做一个博学而有成就的人。

生2:我嘛,还是希望自己能周游世界,领略各国的风土人情。

生3:希望自己能象杨利伟一样,登上太空。

……

师: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今天我们所要接触到的这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也有他的梦想,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桃花源记》,看看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生活有多宽广,梦想就有多宽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有梦,他们热爱生活,因为有梦,他们积极上进。借助梦想的翅膀,他们觉得千年以前的诗人陶渊明原来离自己并不遥远,他们更加愿意通过这篇文章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片段二:

课件展示:《寻访桃花源》(以桃花源全景作为背景)

师:现在,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来到桃花源,做一次《寻访桃花源》的节目。我坐上时空穿梭机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请各位村民来接受我的采访。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生1: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生2:我们桃花源得名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一片美丽而神奇的桃花林,落花纷纷扬扬,青草绿得逼你的眼,如同来到了仙境一般。

生3:在这里,你能够呼吸到大自然最纯净的空气,聆听到山林间最清脆的鸟鸣,这里绝对环保。

……

2.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生1: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非常乐于参加劳动,一起来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2:在我们的桃源中,我们特别爱护老人和孩子,我们都希望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孩子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生3:我们桃源中人都很朴实,很好客,对了,等会主持小姐可得记得到我们每家每户去做客。

……

3.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生1:我们桃花源景色如画。

生2:我们桃花源人情最美。

生3:我们桃花源的人民安居乐业。

生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

……

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仿佛置身桃花源中,以一位桃源中人的身份来发表感言,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就不受任何束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片段三:

课件展示:续写《桃花源记》。

师:读完《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后,我们来试着给文章进行续写。后来的桃花源中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作一次既合理又有新意《桃花源记》的续写。

情况反馈:

生1:桃花源被当世人发现了,结果遭受了苛捐杂税之苦,遭受了奴役凌辱之灾……

生2:……后现有同学写,或果或这篇文章以后,我们来试着给文章写理又有新意的不同诸侯国为争夺桃花源发动了战争,到处刀光剑影,尸横遍野……

生3:桃花源被开发为一个风景旅游区,每天迎来了大批的游客来此观赏和领略桃源胜景……

通过这一环节作业的布置,将课内的智能训练延伸到课外,牵一发而动全身,全方位的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文言教学关键在于怎样拉近学生实际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只有将文言教学同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或对照,或类比,或以近譬远,或以小见大,课堂才能生机无限,活水不绝;学生才会趣味盎然,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评析:

       中学文言课文与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相比,只是金碧辉煌的宝殿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以课文为媒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宝殿,寻求里面无尽的宝藏。文言教学关键在于怎样拉近学生实际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只有将文言教学同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或对照,或类比,或以近譬远,或以小见大,课堂才能生机无限,活水不绝;学生才会趣味盎然,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老师对文言文教学创新的愿望是多么迫切。这也是眼下许多同行的共同愿望。拉近学生与文言文教材之间的距离,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做法很值得提倡。但是,在这三个教学片段之外,教师和学生还开展了许多环节的教学活动。我们不知道在那些没有被展示出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主动的学习,能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课文,但是,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仅凭这三个教学环节,学生并不能读懂课文,也不可能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至于应对考试,更是少有帮助。那么,近端的教学目标实现不了,这三个教学环节对于实现远端的教学目标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教例吧:

在“片段一”中,这位老师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引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然后再导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梦想。但是,学生谈的梦想是个人的人生目标,而马丁·路德·金和陶渊明的梦想是一种社会理想。如果把这两者拉近拢来,恐怕对于理解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并没有多大帮助,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意义不大。

在“片段二”中,师生共同表演了一段课本剧,的确能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也让学生自己把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社会制度的特点终归纳出来了,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自己分析总结无疑要高明一些。但是学生所扮演的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的村民们却面对公众媒体自卖自夸,惟恐世人不知,完全没有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人的“叹惋”、“不足为外人道”的低调以及神秘感。陶渊明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奈所幻化出的子虚乌有的桃花源,变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美丽家园和休假胜地,就差成立一个开发公司来炒作地皮、开发别墅了。当然,我们不能指责学生的误读,毕竟,陶渊明的时代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也缺乏这方面的背景知识。那么,文言文教学是否就不能创新,就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关键是这种创新不能割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言文教学要兼顾语言、文学、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并且由此及彼,将这几个层面的目标要求融会贯通,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自然得到升华,同时实现近端和远端的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语言(文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彼此不可分离,不可或缺。这其实与现代文教学没有太多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在语言层面,文言与学生的生活语言有较大的距离,需要较多的技术层面的学习训练;学生学习现代文,需要在文章体式和篇章结构上进行必要的鉴赏学习,以提高写作能力,而学习文言文,由于没有用文言写作的要求,再加上古代的文章体式基本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所以基本上可以忽略;在文学、文化层面,现代文与文言文一脉相承的,只是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强调去芜存精,古为今用。

具体到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怎样做到文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教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片段

三、教学第一段

(一)诵读第一层(开头至“乃入见”)

问题讨论:有哪些方面的原因促使曹刿这个出身下层的谋士要入宫去拜见鲁庄公?

       在学生回答讨论的基础上列出:

①齐师伐我(鲁):强敌当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公将战: 鲁庄公不畏强敌,有勇气,值得辅佐。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深知当权者之不足,如果不为之作“远谋”,祸不远矣。

追问:

1.曹刿乡人对于鲁庄公将要迎战齐国军队这件事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

①曹刿乡人称那些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为“肉食者”,表现了对当权者的不满。

②“间”,在这里是“参与”的意思。“又何间焉?”是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表现了曹刿乡人因不满于当权者而产生的冷眼旁观的逆反心态。

2.曹刿说“肉食者鄙”,“鄙”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这个意思给“鄙”字组词吗?

  “鄙”的本义是边远的地方,由于边远的地方文化落后,人们见识不广,所以“鄙”字又引申出“目光短浅”的意思。组词有“鄙陋”、“鄙人”等

3.曹刿说“肉食者鄙”,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读下文。(过渡到下一步的教学)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字、词、句等语言层面出发,既落实了字词释义、句意理解等教学要求,又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据言得意”,较好地再现了文本的言语情境,使人物形象清晰可见,也让学生从曹刿身上感受到一种人格力量,得到了一定的人文熏陶,实现了文言、文学、文化的融会贯通。特别是由对“鄙”字的释义而引出“鄙人”这个浸润着传统文化气息的谦辞,既有助于学生掌握“鄙”字的古义,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的谦卑文化,一举而两得。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语言层面的教学不应该只是一味地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句子翻译等标准化题型来反复讲解操练,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变得索然无味,结果是事与愿违。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任务就是常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一点我并不反对,但这并不决定课堂要专门把字词拎出来讲。那种先讲好字词和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我的意思是,文言文语言层面的教学应该一定的语境(包括文化背景)下展开。语境指的是言语交际的环境,包括现场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其中,人际环境是指“话语的参与者之间的一套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相应的社会关系”,包括言语交际双方的角色类型,交际双方对对方的心理态度,以及交际双方的角色类型和心理态度所构成的一种氛围。例如上面《曹刿论战》教学片段中,曹刿乡人称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为“肉食者”,正是基于他作为下层人物的角色类型和冷眼旁观的心理态度。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以精要而又简约的方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还原语境”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古人,从而带动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应该要比单纯地讲字词要深刻得多。

还原语境,还能使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与文本发生深入的对话,领会作品的精彩之处。我们再看《公输》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那么我们看看墨子是怎么劝阻公输盘的。

生1:墨子说:“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师:我们仔细看书啊,墨子是一来了找到公输盘就这么说的么?有几次对话啊?

生纷纷:三次。

师:墨子先说了什么?

生纷纷: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师: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生2:北方有人欺侮我,请你帮我杀了他。

师:公输盘答应了吗?(生齐答:没有)他有什么反应?

生纷纷:公输盘不说。(个别学生读成shuo)

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说)这个字在这里到底读什么?

生纷纷:yue

师:为什么?

生3:这是通假字,通竖心旁的“悦”

师:对呀,“不说”就是不高兴,公输盘不高兴了。你们看公输盘这人还是很讲礼貌的啊,没有勃然大怒。可是墨子还火上添油,他还说什么啊?

生4:(微笑)请献十金。

师:公输盘怎么说?

生纷纷:吾义固不杀人。

师:你们说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神态心理啊?

有几个学生说:觉得钱太少了。

师:公输盘是看重钱么?那就应该这样对话:“墨子说:‘有人欺侮我,你去帮我杀了他。’公输盘就应该这样问:‘给多少钱?’”

学生大笑。

师:公输盘的神态是什么样的啊?

生纷纷:假正经的,虚伪的。

师:哦,你来了就跟我说:“有人欺侮我,你去帮我杀了他。”我说:“我坚持道义不杀人。”我就虚伪了?你们的意思是我得说:“是么?谁欺侮你啊?我去杀了他!”这样就对了?

生哄堂大笑。

师:我们再回头看看,墨子他很着急啊,情况相当紧急,哪看出来的?

生5: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师:国难当头,墨子日夜兼程,这次劝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啊!他一个人得顶千军万马啊。墨子用什么方法来劝说公输呢?大家两人一组,分别模拟墨子和公输盘,体会他们俩的心理变化。

生纷纷模拟,有些学生模拟公输盘时就开玩笑说“钱少,你加点”什么的。

师:好了,我听见有同学已经把帮墨子杀人的钱抬到2000两金子了。(下面有学生指着同伴说:“他更黑!都5000两了。”)看来大家很喜欢这种重新演绎,我们另找一个时间让大家充分戏说。但是墨子如果对公输盘的人品估计失误的话,这场劝阻就彻底失败了,我们看聪明的墨子是怎么劝说公输盘的。

生6:他给公输盘下了一个套。

师:对啊,就是“诱”,以一个相当无理的要求,诱使公输盘说出了“吾义固不杀人”这样的话。公输盘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何等的义正辞严啊!但是墨子听了并不生气,他心里暗自高兴啊,他要的就是——

生纷纷:公输盘的这句话。

师:对啊,然后墨子用了一大段话来陈述。你们看看墨子的这段话有什么特点啊?

生4:是一组排比句。

师:是啊,相当有气势。公输盘在这样锋芒毕露气势磅礴的语言攻势之下,只好——

生纷纷:服了,心服口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