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2011-03-22 09:31: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仓库 |
田东县印茶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目前初中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占教材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所选的篇目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十年的从教生涯,我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种评比及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中,上课的老师几乎都避开了文言文。学生们一上到文言文就感觉“头大”,文言文成了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然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文言文的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室也陷入了困惑之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首先,从教师的“教”这个角度看---教法死。目前,由于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性特点助长了师生们的功利心态,使得文言文教学只为考试而服务,原本精彩绝伦、饶有趣味的作品,在教学中只剩下了对付考试所需的字、词、句。大多数教师采用串讲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落实知识的目的。但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而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这样来教文言文,课堂时间几乎全被教师占用,学生读得很少,结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里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目前文言文教学所占的量少。现行使用的人教版初中6册共26篇,每年教9篇,折合下来学生每个月读1篇还不到,教得太少,加以教学不得法,目前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在不过是“聊备一格”而已。其次,从学生的“学”这个角度看----学法死。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更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从事第一线的教师必须改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就我个人认为,可以把文言文的教学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导语,主体,感悟,延伸,复习。下面就这五个部分,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因此我们老师就应当在课堂的开始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导入:
1、情境导入法。例如在教学《狼》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会怎么办呢?”这样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的学习与探究中。可见,描摹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2、故事导入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出师表》为例,教学时我就从“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故事入手,介绍当时蜀国的处境和诸葛亮为完成刘备统一中原的夙愿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当介绍到因为后主昏庸无能,不思进取,蜀国的大小事务全靠诸葛亮操持时,学生都禁不住赞叹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也为出师提出了质疑: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诸葛亮能安心出征吗?他不怕朝中无人管理,后院失火吗?课堂里一下就议论开了。我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但现在我先不回答,因为课文里就有答案。”至此,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阅读时特别认真,阅读后,不少学生都露出了恍然大悟似的表情。
3、引用导入法。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可以这样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又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我们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熟悉王维的诗《山居秋暝》,大家一起来背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家都知道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山间秋天的旖旎风光及山间月夜图。我们今天来欣赏一幅幅被称之为“欲界之仙都”山水佳景画。这样导入新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诗画中,怎不情趣盎然!
4、借多媒体导入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我们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探究、去深思、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在上《山市》这篇课文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然后,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再由教师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活跃课堂,精讲课文。
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因此,讲是必要的,而最适宜的方法就是要抓关键,精练习。例如,在上学期教学《童趣》这篇课文时,第一步我先让学生进行自学。我先让学生用一节自习课的时间利用工具书、对照注解自己学会翻译,遇到不懂的字词就互相讨论翻译,以扫清字词障碍。当然,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所以,第二步就是教师讲。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在第二课时,我就先让几个学生根据预习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的同学进行必要的补充。然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来分析和学生的反馈,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这样不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同时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讲究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跟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发现课堂上,学生犯错误时,如果用比较严厉的语言来批评,不但会让那位学生有抵触的心理而且其他学生也会不高兴;如果用亲切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来批评他,学生就会很快接受。另外,当我上课心情愉快,充满激情时学生就配合得特别好,而当我带有情绪或者语气单调平直时,学生也会也毫无生气。总之,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会带给学生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语言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
三、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另外,所文言文教学中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
1、适当补充一些课文所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例如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体验。例如,在教学《童趣》时,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而学生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因此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立刻就会活起来,因为学生和作者得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在教学《春望》时,我们可以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四、重视积累迁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文言文应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应该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可以根据课堂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相类似的小文章,并进行及时点评。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五、复习巩固。
复习即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文言文知识也应该如此。通常我们采用的是限时测验的方法来复习。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并不太理想。有的学生根本不理会。所以此时,老师复习的方法和形式就应该灵活多样,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并真正的能够记住他该掌握的东西。为此,我尝试了几种方法,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1、“知识竞赛”复习法。新课学完之后,我从所学的课文中根据重点和难点设计出若干个题目,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字、词、句的翻译;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等等,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在竞赛时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各组的学生在竞赛中互相竞争。在荣誉感的作用下,学生都很自觉,认真的进行准备,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为自己小组的荣誉而努力。复习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2、做“小小老师”,转换角色复习法。对于学生,尝试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件事。在上学期末,我让每一个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的文言文来设计一份试题,然后彼此交换完成并互相批改。为了展示自己,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地进行准备。学生们出的题有难、有易,但覆盖了考察的内容。后来我还特别的表扬了一些学生。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效果自然也不错。
3、“过关”复习法。在一课的教学结束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到自己身上过关,老师抽取几个较有难度的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或者可以采用当堂过关的方法,让学生当堂回答,通过即是过关,否则要重新再过。这样,对学生而言,监督效果也会很好。当然,复习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知识抢答法、归类比较法等都有待我们教师去积极实践。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出更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①《新课程标准》
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
③程晶《初中文言文教学困境及创新浅谈》[语文123资源网]
④《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 蓝天丹霞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