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主要指的是基于安全边际的买入。
成长,主要指的优秀不高估的时候切入,一般而言,增速需达20%以上。
交易,内容广泛,主要指的是通过动态的控制仓位的方式,获取一小段一小段利润,日积月累。
如果投资者的投资体系成熟,经验老到,三者风格都是可行的。
选择什么样的风格,表面上看取决于投资者喜好,但我并不这样简单的认为。
真正的重点在于输出,而不是简单的说哪一种好。
就是说,投资者需要判断在不同时期,哪一种风格更能够确保获取目标利润。
目标很重要。比如年化20%
?还是15%?又或者是30%以上?
一般而言,选择成长的风格,需要适度的分散,除非可以做出极其明确的判断从而选择集中。
问题来了,如果选择组合,不管是3、5个,还是8个、10个个股,长期持仓不怎么交易,想要获取30% 的复利,难度是非常高的。
原因在于你必须确保选择的个股整体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速。
又或者,你具有判断一家公司的业绩增速出现停滞迹象的能力,从而及时做出卖出换股的决策。
又或者,你进入市场的时候刚好遇上整体市场是极其低估的,有足够的优秀个股供你选择。
当然,遇上优秀成长,同时满足低估具备大幅度修复的可能性,那么,获取超额收益是完全成立的,但这不是常态。
低估的风格,想要获取高复利,至少满足两个条件:
一、确定性的低估,具备50%以上的修复价值。
二、基本面尚可,ROE15%附近,能够判断长期保持正增长(高于GDP增速)。
低估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修复时间长短,修复时间过长,会逐渐降低复利高度,修复时间过短,也会降低绝对收益高度。既要保持足够的时间长度,还要确保合理的修复高度,也是一件难事。
事实上,单纯的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还是不够的,否则,其收益率依然有限。
显然,如果市场不存在低估的品种,那么,选择成长,无疑是较佳的。
一旦市场具备低估的品种。那么,两种风格孰高孰低,则很难决出高低。
而交易,同样需要高超的能力,既要对个股的估值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需要极其良好的趋势把握能力。
当然,这种趋势把握并非指的是追涨杀跌的能力,而是对个股、市场热度、仓位控制等等的综合能力反应。
过去的8年时间,上证指数从2010年初3200多点到目前的3300多点,几乎是原地踏步。
事实上,虽然上证指数没涨,但一些成长性好的个股出现很多倍的涨幅。
比如,爱尔眼科8倍,贵州茅台6倍。这是极其诱人的涨姿势。
如果投资者全程全仓拥有这样的个股,收益率是奇高的。相当于8年做到了25-30%的复利。
如果投资者具备优异的切换能力,那么,做到20倍以上的收益率也是可能的,当然,这只是极少数。
诚然,通过简单的低估策略获取25-30%的复利,则是难上加难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较好的办法就是加上杠杆,通过确定性保护,投资者不断施加杠杆,则是可以做到的。
杠杆的好处是随着股价上涨,账户净值不断上升,可以源源不断的加仓,最终获取超额收益。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施洛斯通过适度的杠杆,其长期复利可能锦上添花,甚至明显超过巴菲特。
很多投资者步入误区,以为只有投资理念才是决定投资结果好坏的主要因素。
很多资产管理者,口口声声告知出资人,他采取什么样的风格,似乎隐隐约约告诉你,他可以确保获取不菲的收益率。
又或者,给你列出过去几年的复利业绩。
但我要说,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恐怕不是理念或风格的优劣。
事实上,风格不一定是决定收益率高低的核心。
除非像我前面说的,当市场不存在低估的品种时,那么,选择成长确实是较好的理念和手段。
不管采取上述三者的任何一种风格,都是有可能获取满意的复利的。
事实上,不管采取哪一种风格,最终决定收益率高低的恰恰是输出能力。
也就是理念转换成收益率的能力。
比如,当资产管理者8元卖出,想想后悔,再次10元买回来,相当于把自己的资产打了个8折。
显然,这样的输出是折价的,是低效的。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复利。
就像一家企业,产品非常好、非常畅销,但是管理不善,企业最终效益也有可能是不佳的。
我过去8年经验表明,我之所以做得不理想,原因在于没有熟练的运用好杠杆,而不是投资理念出了问题。
回头看,当股价翻倍,只要及时去掉杠杆,无需减持本金和获利仓位,其复利也是惊人的。
可惜啊可惜,我没有高手指点,以至于过去的8年痛失大好机会。
反过来,我也逐渐明白了,通过合理优秀,也足以获取相对理想的复利的。
至于通过频繁的交易手段,我没有尝试,并且这种策略很难做出事后的评估,只能在将来边实践边体会。
希望有过实践的投资者相互多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