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一季报最大的问题,就是息差下降。同样,兴业也在释放信用成本降低优势,同时,存款、中收都在逆势上升,看不到后市不可期。很严肃的问题是,加息周期中,息差波动的规律。
市场化的负债成本,会因为短期调整迅速的息差见底,这是市场化必然性。但是,资产端强势银行,会具备更好的资金成本转移能力。这个能力,其实体现在资产结构上。比如说,爱存不存就比建行应该更善于转移加息时资金成本提升问题,因为,爱存不存的公司贷款比例更高。同样,爱存不存的公司贷款比例高,风控数据显示就比建行似乎差一些,这个差距其实是建行拥有更多个人房贷、消费贷的原因。建行的房贷比例确实是很高,属于躺着赚钱那种路子,后市资产价格调整能力断然没有公司贷款强。
兴业的息差见底,是管理层预估的,因为,后市两个方向都在拉升息差。快速调整时息差迅速见底,资产定价提升,存款增长加速,都会从两端拉升息差,让一季度大幅提升的利息成本逐步降低。这种造型,其实很像是钱荒时兴业股票价格暴跌,一个很尖的底部砸出来之后,风平浪静后还是要看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滴。
我估计,兴业息差见底后,利息成本压力减轻时,信用成本释放也会降低,跟招行一样隐藏利润,控制净利润增速。陶行新上来,洗洗数据,都不奇怪。后市,高息揽储,对于爱存不存、兴业这种公司贷款比例较高的银行更加有利。而且,过去加息周期零售银行表现抢眼的逻辑,在这一次加息周期恐怕会有所变化,因为,零售银行受制于利率市场化影响,很多资金在搬离进入同业,例如:招行存款增长乏力。
很多人问我关于息差问题,其实不用过度纠结,要知道市场化的概念,就是钱注定往收益率更高的地方流动。零售银行的存款优势,在不断蚕食的支付宝、微信支付面前不断漏水,资金会流动到资产定价能力更强银行去,这就是市场化的意义。要相信市场逻辑,相信更贴近市场的银行更有生命力,别总指望神马壁垒。扯淡的,银行的主业还是服务实体经济,给企业、政府放贷款,这要求更高水平风险控制。
指望资金成本低吃一辈子,肯定是痴人说梦而已,问题的关键永远是资产端的强悍实力。富国银行,其实最厉害的就是小微,利差大,风控好,因此才牛逼。招行,息差是不是能在加息周期中守住,就看对手是不是高息揽存挖墙角了。我估计,应该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