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银行再融资方式的改变之路(一)

标签:
转载 |
分类: 风中系列 |
然而,各家银行的再融资方式,却很难再现A股公开增发和配股,而基本上集中在了可转债、定向增发和配股等方式,其实,上市银行再融资手段正在悄然调整。
再融资
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过去,中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偏好于:采用配股和增发等股权性质的筹资方式。查阅所有资料,可以看到:
1.
2.
3.
经过2010年银行再融资的波澜壮阔以后,2011年的再融资市场似乎也很难平静。2011年1月,农业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发行50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2011年 1月,兴业银行也公告称,拟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不超过150亿元次级债券,筹集资金用于补充附属资本。
此外,2010年8月,中信银行公布称,将通过配股方式进行融资,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过2.2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A股和H股比例相同。2011年1月,华夏银行定向增发方案获证监会通过,根据公告显示,此次融资定向增发约18.59亿股,发行价格11.17元,募资不超过208亿元。这两家银行再融资也将在2011年进行。
2011年2月,民生银行发布公告,决定对再融资方案进行调整,把A股非公开发行的原方案调整为A股发行不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加H股增发的新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银行融资的方式已经悄然出现变化。
光大银行采用的是H股上市的方式,相对其目前可选择的境内股权融资方式,如A股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可转债等,H股发行可有效提升核心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又不会增加A股供给,对A股股价冲击最小,特别是在当前国内银行H股股价普遍较A股股价有一定溢价的背景下,是最有利于保护老股东利益的融资途径。而此前的农行、兴业两家银行公布的融资方案也均为以次级债方式补充附属资本。
如果直接通过股市融资,在市场资金面及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A股市场可能出现波动。而考虑通过发行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进行再融资,则可以避开二级市场,减少对市场的冲击。
国内环境
长期以来,配股是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普遍方式。
国际环境
在国际市场上公司股权再融资:以增发为主,配股较为少见,仅在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无法吸引新投资者认购的情况下,才使用这种方法。
配股
由于不涉及新老股东之间利益的平衡,因此操作简单,审批快捷,是上市公司最为熟悉的融资方式。
增发
是向:包括原有股东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发售股票,其优点在于限制条件较少,融资规模大。
增发
比
配股:
更符合市场化原则,更能满足公司的筹资要求,但与配股相比,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都是股权融资,只是操作方式上略有不同。
但二者有着共同缺点,即:
融资后由于股本大大增加,而投资项目的效益短期内难以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往往被稀释而下滑,可能出现融资后效益反而不如融资前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公司的形象和股价。并且,由于股权的稀释,还可能使得老股东的利益、尤其是控股权受到不利影响。
可转换债券兼具股票和债券的特点:
1.
2.
因而,可转债可认为是一种“推迟的股本融资”,而对上市公司来说:
1.
2.
那么,上市公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对公司是有利的呢?其实,一般情况下,4大指标决定了再融资最佳方式:
1.
2.
3.
4.
收益率越高、效益越好、净资产越大,对上市公司而言,可选择的能力越大。而 资产负债率 直接决定了:公司是否适用股权再融资。
为什么要说资产负债率直接决定了上市银行是否适用于股权再融资?
综合2010年上市银行季报来看,其净息差一直呈环比下降的局面。
贷存比管理目标(75%以下)使得各家商业银行面临吸收存款的压力,对于信贷超标的银行,新业务以及机构被禁止入内、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惩罚措施相继运用。
2010年高货币供应量是存量滚动的,大量的资金游荡在市场中,而不在银行里。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央行在环比投放增量上已经开始逐步下降。
2010年季报,资产负债表显示,银行依靠规模增长支撑业绩增长。但没有存款支持,而信贷投放过高,就会导致 贷存比 > 监管要求。在吸收存款乏力的情况下,只有以腾挪资产、负债的方式,勉强满足贷存比和资本新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银行迫切需要某些大股东入股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能吸收足额存款,如何维持总资产的扩张?如果只是在现有货币中获取资金,再贷款而赚取息差?没有规模的支撑,银行靠什么来提高业绩环比增长?
如果做不到,那么银行股估值将再次下移,之前20%左右的涨幅将在失望中消失。而这不是所谓“估值压至极限而必将反弹”的因果逻辑。那么银行如何提高自身估值,并保持阶梯式增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