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开刀的难题
(2009-12-17 13:20: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法律探索 |
近日,社会各界对我市某医院“违规”开胸而挽救了一名被刀刺中心脏的青年生命之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险该不该冒?据报道,某青年因被他人用刀刺中心脏而送医院抢救,接诊医师诊断为心脏破裂导致心包填塞。在临床上,心脏破裂引起的心包填塞是心脏创伤的急速致死原因,在心脏停跳5分钟内,大脑皮层就可能出现不可逆性的死亡。在此已来不及送手术室并按步就班地完成术前程序的情况下,接诊医师果断地在急诊室实施开胸手术,从死神那里夺回了伤者的生命。
对于这样的结果,众人当然是给予了肯定,对医师的行为也给予以了充分的赞誉。但不可否认的事实状况是,这样实施手术的风险是极大的。可以设想,倘若经过这样的抢救未获得理想的结果将会导致怎样的局面?成功的确令人感动,而失败却会引发无数的被动。在这样一种实际存在的“以成败论英雄”的思维框架下,白衣天使们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实在是一道不得不做的难题。
这样的两难选择的产生,盖源于临床的抢救需要与医院自身维权之间的冲突。在争论的声音中,我们也不乏听到“如按规程进行抢救,即使伤者死亡,医院也不承担责任”的观点。细细析来,此种观点就法律层面而言确为如此。但这样的做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难以挽回伤者生命的结局。而万一这样的手术失败,由于医生们未按“规矩”去做,则无论在专门性的技术鉴定或是诉讼程序中,又极有可能被判定为负有责任。
虽然在媒体的报道中也谈到社会期盼“冒险”的医生,然而真正在医生“遇险”时,“冒险”医生又将得到怎样的保护,却是医生在“冒险”前不得不认真掂量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医患关系尚未被设定在一个适当的位置,导致医院或医生往往被确立为一种非良好的形象;而相应规范中过度地向一方倾斜,也使医院或医生不能不顾及风险的影响。实际上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大凡治疗方式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一味地以结果的成败来判定是非,则无论对医方或患方均是不利的。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完善,既取决于相应规范的适度设立,也取决于观念上的合理调整。惟此,才能使医生们更敢于去进行“冒险”,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对患者的有效的诊疗结果。
本文所述的事例着实令人捏着一把汗。笔者真诚地期盼通过科学地对规范与理念的调整,以实现医方风险的减少以及患方生命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