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罪魁祸首
(2011-06-09 23:09:05)
标签:
孩子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爱动原因为何不专注襄阳少儿培训暑期培训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罪魁祸首
孩子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怎么这么爱动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注意力不集中有几方面原因形成
一、生理原因
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1、孩子睡眠不足或感到疲劳,天热、口渴、生病或某种原因引起的情绪不安等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2、运动知觉发展不足。上课坐的时候要靠背部、腰部、臀部的大肌肉做支撑,有些孩子由于小时候活动量少,上学后还不会跳绳、不敢走平衡木、不会抛球、不会翻跟头、身体的协调性差,肌肉力量不足,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上了小学,就要靠动来动去维持自己的注意力,许多感觉信息未能传递到大脑,从而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还有一种孩子是身体不动,思想在动,看上去是在认真听讲,可是思想早跑到九霄云外,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认知能力弱,理解力差,视听知觉发展不足
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原因是不能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从老师的授课中得到有意义的信息,像是在听天书一样,因而必然找一些事来做,如玩弄铅笔、橡皮、手指头等。视知觉能力差,是指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和完成作业。有些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动作慢、写作业时间长了觉得疲劳、手部精细动作、视觉宽度和视觉分辨都落后,不能应付大量的抄写任务而导致注意力分散。
5、发育比较迟缓。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神经活动。神经系统成熟的延迟和大脑功能失调,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时爱走神。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每个孩子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有一些孩子快一些,有些孩子慢一些。
10、高铅型的。因为缺钙锌和高铅都会引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11、药物副作用型的。
二、环境原因
1、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太深,孩子不能理解,或太浅缺乏新鲜感,都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另外,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注意动静搭配,或活动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4、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影响: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电视、网络等多媒体信息的泛滥,广告、新闻为了吸引人们的目光而制作的强烈动感、鲜艳色彩、画面的快速切换、高分贝的视听产品,使人们的目光转向追求新奇刺激,更多的无意注意代替了需要静心、需要意志的有意注意,短暂的注意占领了长久的注意甚至于使人们对阅读、学习这一类缺乏刺激的事物失去了兴趣和自制力。大人和孩子们已经逐渐丧失了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的能力。
家长可从这几方面自查:
1、父母教养态度是否一致?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不同,则造成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混乱,难以统一,最终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2、是否太宠爱孩子,使孩子缺少行为规范?
3、是否为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或书籍?
一般都以为玩具多、书籍多,孩子会很开心,会增长很多知识。如果有家长在一起陪伴和指导,会有一定的收获;如果只是把玩具和书扔给孩子自己去玩,就很容易形成浮躁和注意力涣散的毛病。因为孩子一般都会很快地厌倦,并不断地换玩具,一本本书地乱翻。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就形成了。
4、家庭生活步调是否太快令幼儿不能适应?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自己风风火火,非要孩子一样火急火缭。
5、家里的活动是否太多,缺乏安静的环境?
比如,写字台旁放着孩子喜欢的玩具,使孩子做作业时容易分神;孩子写作业时,妈妈一会儿过来问要不要喝饮料,一会儿又问要不要开空调,要不就走过来对孩子的作业指手画脚,使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里还有玩牌的、喝酒的、开着高音看电视的。
6、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积累了不愉快的经验?例如孩子程度跟不上老师家长的要求,孩子注意力不好时大人给予强化等。
7、孩子是否有情绪上的压力?是否过多的批评、数落孩子?
家长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弱点,比如孩子注意力有点不集中,家长逢人就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注意力有点不集中。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认同心理,他就会认同自己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因此更加难以改变。家长要弱化孩子的这一特点,慢慢纠正而不是一味强化。
家长批评和抱怨强化孩子的弱点。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长逢人便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注意力不太集中。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认同心理,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更加难以改变。其实,家长要尽量弱化孩子的这些特点,引导孩子慢慢纠正而不是一味地强化。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缺乏体育锻炼,其实运动是最有利于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的。因为在大运动中,孩子的各部肌肉、神经和感官都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想要做的动作,也就是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要好。如孩子跳绳时,眼要看,手要摇绳,脚要准备什么时候跳起来,这些的配合都要经过大脑的指挥才行。精细动作比如在折纸时,孩子的眼睛和手都要配合起来,才能折好纸。这就叫“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协调的人,大脑的指挥能力很强,控制各部肌肉、神经的能力很强。这样的孩子不论在运动时,还是在长时间静止时,都是有极强的自控力。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他的大脑的指挥能力和控制能力就很差。除了做事和运动时显得笨手笨脚外,就是在坐着时,也难于长时间地坚持,他会感觉到腰酸背疼,全身难受,只有动来动去才觉得能够舒服一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精神有很大部分去注意自己的难受,而不能去参与该做的事情当中,也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10、是否看电视过多?
对于注意力来说,电视是杀手。因为电视节目的特点就是画面生动活泼,孩子习惯了热闹,到了幼儿园或者学校就不习惯静静地听老师的话。电视虽然也能增进孩子的知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是被动的学习,没有对答,没有互动,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语言也容易发展迟滞。美国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小时候看电视越多的孩子到了上学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越大,甚至感觉是电视的刺激强度过大而重新布局了大脑。所以,美国建议两岁内的婴儿不要看电视。
家长们都以为孩子喜欢热闹的气氛,于是就尽量让家里热闹,认为这样孩子就会快乐。其实从小给孩子一个安静祥和的家庭氛围更加重要,让孩子能够在该静的时候静得下来。当然,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家长可以作一些互补性的调节。如果是性格外向的孩子,需要的是静;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适当多引导他,使他感到欢乐。
现在的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多数是家长的意愿。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恰恰是形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你把他的课余时间都占满了,他怎么办,只好在课堂上自己想办法玩,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当我们听到老师告状,或者发现孩子某些现象时,没有判定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就开始着手纠正。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不正常,其实,在低年级,如果没有被投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恐怕才是不正常。事实上,过分强化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导致孩子创造力的下降。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也没能很好地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一二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这时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好动喜闹,甚至当成了是多动症。
家长逼着孩子长时间地学习,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坐着做枯燥的计算题或提前练字等等,孩子总是很难做到;久而久之,也会影响注意力品质的提高经常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思考、学习和游戏,分散孩子正在集中的注意。
限制、阻止孩子诸如看课外书、玩游戏、做手工、户外活动等可以培养良好注意力的爱好,一味地按照家长的好恶,强迫孩子从事自己不喜欢、没有兴趣做的事情。
对孩子感情上太过于呵护、控制,以至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去专注地思考、判断;或感情上太过疏忽,使孩子在冷落中感到情感、心灵没有依靠和归宿等等。
16、孩子做一件事时,家长又吩咐另一件事,会使孩子的思维总是处于切换和跳跃当中,对事物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和持久,容易养成一心二用的习惯——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
有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太多的任务,特别是当孩子提前完成任务后,又不断的增加任务。孩子对学习感到厌倦,写作业的时候就会分心。又比如,让孩子在旅游途中,每天按要求细致观察某件事或物,然后口头作文,家长将孩子口述的记录下来,做一些修改后,念给他听,并且表扬鼓励他。孩子出去玩,有自己的目的,这些目的也许不是家长所期望的目的,如果家长期望孩子能够通过旅游学到一些新的知识,那么,我们首先要设法让孩子觉得家长的要求是有趣的。但如果把家长的目的参杂在一起,孩子更加心神不定。
18、过早给孩子请家教。现在还有不少小学生的家长自己每天都把一天的功课给孩子讲一遍,或者给孩子请家教,以为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如果一年四季都自己给补或有家教指导,让孩子认为有了依靠,他就不需要上课不听,反正回家有人给他讲。
四、心理原因:
2、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
3、孩子大脑反映快,接受能力强,特别有些孩子一点都透,课堂上老师讲知识的很快掌握后,就不再专心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