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十米深蓝》:海水,花朵、爱和失重青春——80后评论人陈峥素色医院 发表于 2004-08-16 03:52:04

(2011-10-20 12:12:46)
标签:

杂谈

五十米深蓝》:海水,花朵、爱和失重青春

拿到刘童新出版的长篇《五十米深蓝》,是在7月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淡蓝色的封面上,镶嵌其间的一行字:行吟少年的残酷青春。

尽管读过市面上几乎大部分的青春小说并且不甚满意,但当时还是很快地被这行淡淡的字迹、这个奇怪的书名吸引住了,仿佛这些词语就存在于自己的生命之中,仿佛这一切似曾相识。事实上,早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小水就曾不止一次的向我提起刘童,提起这本写在梦想中的书。我记得每次谈起时他总是神情激动,恨不得我马上和他一样可以熟练背诵书中的词句章节,就象他自己的一样。我心里窃笑,觉得丫年纪这么大了还这么没定力,但是这一天,当我自己拿到这本书并且翻开,并且读下去,我才体会到小水当时的感觉。

秋微在给刘童《开谢》的序里,逗俏地说“他文字的自如和幽默感,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读到,我没准还以为是自己写的后来又忘了呢”,我要说的却不是刘童的幽默,相反的,却是《五十米深蓝》中流露出来的沉重。“无非是失重。姐姐在电话里告诉我,小弟,你感到失重的时候就是你真正要变化的时候了。”失重是什么感觉呢?失重之后会如何呢?飘来飘去,晃晃悠悠,少年时代的理想现在看来多么幼稚,爱情和绝望一并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剩下白茫茫大地一片,生活的快乐的源泉消失了,连痛苦也变得麻木不仁,只能靠着短暂的刺激维持自身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学的生活,或者更广泛地说,我们青春年少时发生的变化。

从90年代末郁秀、韩寒等少年作者的崛起,到2000年诗歌界开始的“80后写作”的命名,青少年一代的写作变得越来越功利起来。许多年轻的写作者身在校园,忙着记录身边人事,迫不及待地草草成书,甚至来不及一点对存在、对写作的思考。这样普遍的商业背景下,这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究竟有着多大的意义?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正值刘童在湖南电视台工作的第二年。嘈杂的往事静夜里潮水般退去,真相点点滴滴从湘江之水中浮上来。记录我们自身的存在,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包括我们对存在之苦难的忍受。对于那些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对于我们最终无法摆脱的失败,对于我们春天最初的亲吻、我们石头波浪的忧伤,对于凝聚在这一切毁灭的青春中的苦难的美,还有什么比用身体去经历并且记录来得更加激动人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这并不是说文学代代断裂、各有不同,传统总是以其自身顽固而永恒的方式烙印在每个人身上。这里说的一代人的文学,指的是记录这一代人生活状态的文学。我想不得不提的一个词语就是:情感唤起。一部作品是否应该以能够唤起读者(包括作者自身)的情感为追求并以此来评价这部作品的优劣得失?长久以来我审慎地认为这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滑稽的。但是当这些年来我亲身经过了这些岁月,这些流淌过去的日子和人事,我想,会有什么比我们的存在更值得我们关注?又有什么会比人类的喜怒哀乐更加珍贵呢?那些苍白的语言那些干燥的文字那些枯涩的道理,真的比这些来得重要?

我一直没有见过刘童。这个小名叫童童的同龄写作者。但我习惯把《五十米深蓝》中的杨绝看成作者的影子。这个古怪而脆弱的小男孩,这个经历了无数次畸恋、无数次悲伤的小男孩,他,还有他的那么多一起患难的朋友:林可、聂亚亚、Daisy、白小墓、阿庆……他们的青春随着时光流逝渐行渐远,生活的道路逐日明晰,失败接连不断,秘密与日俱增……最终,他们安静下来,守着各自的角落各自的痛苦不堪相见。他们的青春、爱、在春天飘拂的苍兰、文心兰、阿波罗,开了一半,这是他们的愿望,是他们顺从自己的天性并且去追求的开端;另一半在某个岑寂的夜晚,忽然之间凋谢了,这是他们最终无法摆脱的个人命运。

托尔斯泰在那本沾沾自喜的著作里,总括性地说“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苦情”。在我们这个年代,至少,在我们这代人而言,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苦难和悲伤在我们当中千篇一律,而最终得到幸福的人,他们的途径和方式却各有不同。妄言苦难是可笑的。但这并不是物质的苦难,是精神的,是我们内在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终无法沟通、无法理解的苦难。在这样一个物质化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意义消亡的年代,甚至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更加需要文学、需要艺术,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勇敢、真诚、正直、卑微、深刻地记录我们的存在、描写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的文学。我高兴地看到了80后中这些优秀的写作者,这中间,就有我们熟悉的刘童——这个小名叫童童的男孩,这本写在梦想中的——叫做《五十米深蓝》的书。

这本书就象我同样喜欢的一位80后诗人蒋峰的诗歌一样,钢印一样深刻地烙在我们的存在之中:

象大地那样实在的绝望
象火车那样坚决的到来
——蒋峰《迷人


陈峥。2004年7月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