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微姐为《开一半谢一半》做的序:)素色医院 发表于 2004-07-26 01:42:34
(2011-10-18 18:30:48)
标签:
杂谈 |
在一个人仰马翻的冬季
某天一个很熟的朋友打电话来说有人约我写序,我以为又在开什么玩笑,所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同时付诸一笑----是那种完全不矜持的狂笑,有中彩的感觉。电话那头朋友的女友很幽然地说“我就知道她是这种反应。”,一付对我知根知底的嘴脸。
没两天,收到童童的稿件,还附上照片一张,我才懵了一下,心想,原来是真的,转而立刻开始为这孩子担心,心想,他抽风了找我写序!
等匆匆看完了这篇名叫《开一半,谢一半》的大作,我的担心就加重了:这样的作品,怎么能红呢?
其实他的作品和他给我的照片里的样子很象:干净,精致,之下有一点琢磨不透的、与生俱来的淡淡哀伤。而这点哀伤是恰恰上帝给的一种礼物,只属于有创作才华的文艺小青年。
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有才华的孩子,其实,在看他的小说之前,他的才华就从和我的通信中初露端倪,象我们这种“江湖老辣”之人,早练就一身识别“豹斑”的能力,自己行不行且两说,看别人的时候可是丝毫不带含糊!
据说写小说是需要天分的,反正我没写出来过,不好说。但把天分转化成一种别人能看得懂的才华又需要另外的天分,刘童的天分,也许就是因为他的才华在作品中有很明确而中肯的呈现,以至于让他看起来不太象80年代出生的小孩。是啊,连我们这些活到三十大几的人尚且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炫技(且有时即使提醒也未必做的到),而一个有天分的年轻作家,在生平第一部作品中,业已懂得恰当地拿捏分寸,这本身,就已经令人感动。
不炫技的有天分和才华的这个孩子,在2003年底,素昧平生,成了一个让我担心的人。 单拿着才华自己逗自己高兴也是不好的,张爱玲早已道出了所有以创作为职业的人的心声:出名要趁早啊!否则快乐来的也没那么痛快!
所以,让大家说,童童到底怎么红啊!
你想想,一个这样的作品,写的不是性,也不是变态,也不是性变态,也不是别人的性变态,又不是名人,又没有影射名人,又没影射自己跟任何名人有瓜葛,又起了这么个文艺兮兮的书名,更火上浇油的是,还找了我这么个不着四六的人写序……
真是四面楚歌!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宣传上做一些补救的措施,比如,保守一点的:想几个触目惊心的标题,找几个无事生非的评论,给他们钱,让他们自己分成几派,有的捧有的骂,最后把标题上升成一种生活形态,象一听“美女作家”就想到后半夜糜烂的酒吧一样,想到刘童的时候也得同时让人冒出点邪念,到那时候,书肯定就好卖了,村上春树不也一样嘛,那么多人买,多半都是拿回家当盆景了--童童说的。
要么,更恨点的,我们可以让刘童先跟哪个特大的腕来一桩官司,谁告谁都成,但目标要选对,起码也得是妇孺皆知的那种!如果对方有反应就正中下怀,对方没反应咱说他(她)懦弱,就接着使劲恶心他/她,一直恶心到他(她)还非有反应不可―--管它呢,书卖了再说。
看到这刘童肯定很后悔找我写序,他80年代初谙世事的由衷之作,被我这个70年代无可奈何之人蒙上了商业的阴影,真是飞来横祸,还是自找的。
谁都不希望总对年轻人说“江湖险恶”,其实,江湖的样子得靠所有人以坚持真理的信心推波助澜,对一个作家来说,“真理”有时候就是简单到不管目睹多糟糕的事还是可以保持纯真与由衷。
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童童的作品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会红会畅销,他的文字的自如和幽默感,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形下读到,我没准以为是自己写的后来又忘了呢,因为那是我一直都在努力的方向--谁让他比我小呢。
而且,更自私地想,只有刘童的书畅销了,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知道,这个写序的女人,也自诩是作家来着。
秋微
在忙得人仰马翻的03年冬季
某天一个很熟的朋友打电话来说有人约我写序,我以为又在开什么玩笑,所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同时付诸一笑----是那种完全不矜持的狂笑,有中彩的感觉。电话那头朋友的女友很幽然地说“我就知道她是这种反应。”,一付对我知根知底的嘴脸。
没两天,收到童童的稿件,还附上照片一张,我才懵了一下,心想,原来是真的,转而立刻开始为这孩子担心,心想,他抽风了找我写序!
等匆匆看完了这篇名叫《开一半,谢一半》的大作,我的担心就加重了:这样的作品,怎么能红呢?
其实他的作品和他给我的照片里的样子很象:干净,精致,之下有一点琢磨不透的、与生俱来的淡淡哀伤。而这点哀伤是恰恰上帝给的一种礼物,只属于有创作才华的文艺小青年。
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有才华的孩子,其实,在看他的小说之前,他的才华就从和我的通信中初露端倪,象我们这种“江湖老辣”之人,早练就一身识别“豹斑”的能力,自己行不行且两说,看别人的时候可是丝毫不带含糊!
据说写小说是需要天分的,反正我没写出来过,不好说。但把天分转化成一种别人能看得懂的才华又需要另外的天分,刘童的天分,也许就是因为他的才华在作品中有很明确而中肯的呈现,以至于让他看起来不太象80年代出生的小孩。是啊,连我们这些活到三十大几的人尚且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炫技(且有时即使提醒也未必做的到),而一个有天分的年轻作家,在生平第一部作品中,业已懂得恰当地拿捏分寸,这本身,就已经令人感动。
不炫技的有天分和才华的这个孩子,在2003年底,素昧平生,成了一个让我担心的人。 单拿着才华自己逗自己高兴也是不好的,张爱玲早已道出了所有以创作为职业的人的心声:出名要趁早啊!否则快乐来的也没那么痛快!
所以,让大家说,童童到底怎么红啊!
你想想,一个这样的作品,写的不是性,也不是变态,也不是性变态,也不是别人的性变态,又不是名人,又没有影射名人,又没影射自己跟任何名人有瓜葛,又起了这么个文艺兮兮的书名,更火上浇油的是,还找了我这么个不着四六的人写序……
真是四面楚歌!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宣传上做一些补救的措施,比如,保守一点的:想几个触目惊心的标题,找几个无事生非的评论,给他们钱,让他们自己分成几派,有的捧有的骂,最后把标题上升成一种生活形态,象一听“美女作家”就想到后半夜糜烂的酒吧一样,想到刘童的时候也得同时让人冒出点邪念,到那时候,书肯定就好卖了,村上春树不也一样嘛,那么多人买,多半都是拿回家当盆景了--童童说的。
要么,更恨点的,我们可以让刘童先跟哪个特大的腕来一桩官司,谁告谁都成,但目标要选对,起码也得是妇孺皆知的那种!如果对方有反应就正中下怀,对方没反应咱说他(她)懦弱,就接着使劲恶心他/她,一直恶心到他(她)还非有反应不可―--管它呢,书卖了再说。
谁都不希望总对年轻人说“江湖险恶”,其实,江湖的样子得靠所有人以坚持真理的信心推波助澜,对一个作家来说,“真理”有时候就是简单到不管目睹多糟糕的事还是可以保持纯真与由衷。
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童童的作品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会红会畅销,他的文字的自如和幽默感,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形下读到,我没准以为是自己写的后来又忘了呢,因为那是我一直都在努力的方向--谁让他比我小呢。
而且,更自私地想,只有刘童的书畅销了,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知道,这个写序的女人,也自诩是作家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