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国内现实情况中推行CSA的可能性及困难
(2011-02-02 16:16:35)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三维农业 |
国内现实情况中推行CSA的可能性及困难
社区支持农业与本地粮食生产概念
食物系统即食物的生产及销售模式
包括:
生产方法及目的——在什么地方种?怎样种?种什么?生产目的是什么?
运送方法——用什么交通工具?运多远?用什么包装?
销售方法——怎样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怎样?
我们现在主流的食物系统的特点:
1. 生产—
用大型机械;大量化肥、农药;品种很少或单一种植;用处理过的种子(甚至基因种子);远离销售地的大规模生产;追求高产量及高利润
2. 包装—
用多种添加剂、防腐剂(保持卖相及减慢腐烂速度);过量的包装
3. 运送—
长途运送;食物需要冷藏及在仓库贮存、
4. 出售—
交由大型企业出售到国际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只有金钱交易关系
我们统称为全球化的食物系统有甚么问题?
生产時引发的问题——
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
运输引起的问题——
甚么是食物里程?—粮食从生产地运送到销售地的距离
美国一碟普通的食物,平均走了2,500 公里的路程
德国一盒乳酪的材料来自四个国家,共享了1,000公里的路程
如果再加上包装材料的里程,远远不只这个数目
美国运输部估计:粮食及农业产品每年在美国境内的运送约5660亿吨里(ton-miles),这个还未把入口及出口的粮农产品计算在内
这不是说我们不赞成人们应该吃到本土未能种出的食物,问题是很多食物的运送是不必要的。
举例:
1996年英国进口超过114,000公吨的牛奶,同时出口119,000公吨牛奶
其它很多这样的例子,美国人吃丹麦曲奇,丹麦人吃美国曲奇
中国的例子,请大家去找。
长程运送的问题是:
1. 营养与味道
蔬果中有些营养从一摘下来就开始流失,特别是维他命C。在25摄氏度摆放一天的菠菜,维他命C含量只有刚采收时的80%,若改以10摄氏度储存,翌日的含量约为90%,五天后仅余70%(冻了几个月的花椰菜中找不到维他命C).
粟米中的糖分一采下便开始转为没有味的淀粉质(所以新鲜的粟米特别甜)
长途运送的食物要用大量防腐剂、蜡、真菌抑制剂(脂溶性,特别容易附在蜡上)、辐照等
2. 制造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暖化问题
有机产品生产方法虽是顾及生态的,但要长途跋涉,由飞机运送到销售地,浪费多少能源?制造多少废气?
根据一项统计,道路运输比海上运输释放多6倍的二氧化碳,飞机运输则释放多50倍的二氧化碳。
在美国,入口粮食的运输比本地生产粮食运输制造出 5 至 17 倍 二氧化碳。
还不单只是长途运送消耗燃油的问题,还有包装问题:
在英国,四份一的生活垃圾是包装造成的,其中的三份二是食物包装。
如何处置这些包装?
大部份是不能生物降解的塑料,占用大量土地(堆填区),烧掉更危险(释放二恶英等致癌物质)
甚么是生态足印?
人类要靠大自然为我们提供食物、能源、纤维以维持我们的衣、食、住、行,又要靠大地吸纳我们生活上制造出来的垃圾。我们应该保证大自然被使用的速度不会比他再生的速度快,废料生产的速度也不应比大地能吸收的速度快。否则大地不能长期透支,终会到下来。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健康及可持续社区工作队”找出了一套工具,计算目前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能否支持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这套工具称为「生态足印」。
「生态足印」是地球资源运用的一个重要指针,用以计算某地方的人民生活所需的资源
(包括能源、食物、衣着、交通……),并量化为可供生产之土地,单位为「公顷」。生态足印是人均消耗自然资源的综合水平,它包括对耕地、牧场、森林、海洋及能源的总体消费。
一个美国人的平均生态足印是10.3公顷,一个加拿大人的平均生态足印是4.8公顷,即是说他需要4.8公顷的地去生产他的粮食、住屋、交通及其它消费品所需要的原料。
如果人人都像美国人般生活,我们就需要至少3个地球的资源。美国人为何可以如此生活?因为其它地区的人的生态足印很低,他们用自己的资源支持着美国人的生活。
在一个计算自己的生态足印的网页,十三条问题中,有4条是关于粮食的,
而其中1条问题是:
你购买的食物有多少是属于本地生产的
另外亦有关于食物种类的问题,例如每星期吃肉的次数、吃奶类制品的次数等。
随着生活方式、消费程度的不同,每个人对土地及其资源的耗用程度大相径庭。维持一个美国人的生存方式平均需要消耗10.3公顷的地球面积即生态足印。香港人的生态足印为6公顷/人,北京为3.8公顷/人,印度人最低,为0.8公顷/人。印度人均生态足印很小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素食。因为一块可供养30名素食者的土地,仅能维持1名肉食者。作为肉类消耗大国美国,每年要砍伐大面积的南美热带雨林改作牧场,以保证麦当劳的牛肉供应。1987年,美国快餐业从哥斯达黎加进口7万头菜牛,大片森林被夷为牧场。有时一年就从中美洲进口8000多吨牛肉。每制作一只汉堡就需要毁掉6平方米的森林,而这片土地上却生长着18米高的大树和50多终珍惜植物。还要用掉5.5公斤的谷物和2500加仑的水。难怪有人惊呼:“一只汉堡包,毁掉一片森林”。如果把做汉堡包所需的资源生产小麦,可以做24碟意大利粉,或者生产出23公斤水果和蔬菜。如果每一个美国人减少吃十分之一的牛排,就可省回1千2百万吨的谷物,足够拯救全球所有因饥饿而引致死亡的人。
一塊土地 可供养30名素食者 或 仅能维持1名肉食者
一只汉堡包 毁掉6平方米的森林
包括很多大树和50多种珍稀植物
还要用掉5.5公斤的谷物和2500加伦的水
一只汉堡包 = 24碟意大利粉或23公斤水果和蔬菜
小结
全球化的食物系统危害健康、
破坏生态、
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人或自己国家的边缘人士、
剥削下一代(透支地球资源即是用掉下一代应该享有的资源)。
跨国公司大企业的经营手法亦威胁小企业。
在全球化的食物系统下,
我们看到一个汉堡包卖4.5港元,
但看不到它背后被摧毁的6平方米的森林及50多种珍稀植物;
我们看到一斤香蕉卖3港元,
但看不到它背后牺牲了数以千计工人健康及破坏环境的代价。
怎样解决全球化食物系统带来的问题?
本地食物系统
生产方法—
有机生产;资源循环再用、多用人力;自留种子;简单来说是低投入;生产目的是利用本土资源为区内市民提供健康的粮食,满足区内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运送—
因产地在销售地附近,短程运输,包装减至最低。
本地食物系统的例子:
后院种植/都市园圃
农夫市场
社区支持农业
生态方面的贡献
食物里程很低,生态足印很小,对环境的破坏减至最低。
经济及社会方面的贡献
甚么是本土经济交换计划(Local Economy Trading System LETS)即另类货币
好处:活跃经济、增加工作、改善区内居民生活质素、丰富生活内容有工作=有尊严、生活有目的、边缘人士(妇女、长者)增加在社区的参与,增加人的价值、减少孤独、疏离感;提高精神健康
人际关系不只是金钱关系。
总结:
全球化食品没有营养;
代价高(土壤贫瘠、水和空气受污染、全球暖化);
破坏农村生活、掏空社区、疏离的人际关系
依赖大财团、只吃到单一的、公式化的食品
本地生产目的不是取消出入口贸易,而是减少不必要的运输及包装,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鼓励健康营养食品,保留传统文化,增加食物安全;
鼓励本土经济多元化;
建立更人性的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