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玫嫂(原创)
(2010-07-29 09:25:27)
标签:
新浪文学文化博客平陆百合花点灯的心古虞大地刺玫嫂郭艺诗路花雨 |
分类: 百合花博文 |
刺
在黄河索道桥北岸,中条山的南麓,川桥公路的边上,有个很不显眼的山庄。村子只有百来户人家,可是名声不小。说不了全国人都知道。究其原因,倒不是它上过报,当过文明村,而是这个山庄的人都喜欢在自家的门前院里种刺玫。每年阳春三月,花儿开得一片红,远远望去,好似系在盘山公路那条弯曲飘带上的一朵艳丽的大红花,人们管它叫刺玫庄。不过最出名的还是因为出了个刺玫嫂。
刺玫庄上有个姑娘叫阮叶儿。她父母都是个半病子人,虽只有四十多岁,可合起来只顶一个全劳力,眼看人家都富起来了,可是自家只闹了个温饱,光景过得很不景气。他父妻俩又不安于勤劳致富,一心钻进钱里,看着豆蔻年华的女儿,想出了歪主意,心一横把叶儿包办许给了河南岸一个靠贪污煤矿工人巨款发财的万元户老头。这老头,人也偷看了,钱也偷给了,就是不敢来迎亲。眼看着河北岸刺玫庄上的这朵刺玫花,就是不敢去采,感到十分棘手,因为这件事刺玫嫂插手了。他是心想趁早吹了,把上万元款要回来了事,省得落个人财两空。听说叶儿的父母虽老实,却怕支不住火,把钱交给那个有名的刺玫嫂了,这下子可把河南岸那个死老头给顶住了,想要人干看不敢下手,想要钱干想不敢开口,真是鳖盖上刺了个窟窿——鳖透了。
刺玫嫂这个名字听着怕人,可凡是见过她的人都觉得模样儿很和善。高条个儿,干瘦精神,瓜子脸儿细白透红色,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把脸都比得小了许多,像两个大窗户亮出了她那颗纯洁而聪慧的心灵。嘴不大,常咧着,好像连半句话也留不住,只怕是由于善言之故,把嘴皮也磨练得健美而又不失灵巧。由于生性痛快,肚里宽展,所以虽三十出头的人了可看上去比十七、八岁的叶儿都大不了多少。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没有和她打过交道的人,是不会知道她的厉害的。
“刺玫嫂,咱们刺玫庄的刺玫老了,连朵刺玫花也快叫河南岸的猪拱了,你这有名的刺玫也没了尖儿。”一个和阮叶儿相好的小伙子有意打趣说。
“什么花儿叶儿的?咱这人是个直筒子心肠,从小不会绕弯儿。”
快嘴小伙子看她这些时忙着幼儿园的事,确实不知道,就跑去对着她的耳朵说了个一清二楚。刺玫嫂耐不住他把话说完,就跑去叶儿家问底细。听说她为这件事好几天串门于阮家,从撇闲话拉到正题目,仅鞋底儿就做了两双,才把叶儿这堆稀泥和硬,把老两口从钱眼里拽出来。由保守变成揭发,并把黑钱如数交给刺玫嫂去处理。所以河南岸那个为富不仁的家伙才觉得鳖透了。
村上正修建幼儿园,刺玫嫂就把这笔款暂作为建园基金。并在小刺玫幼儿园落成的纪念碑上刻上了这样一段话:“河南岸石峪煤矿的工人叔叔为建园赞助一万元,汗水浇花,精神可嘉”。听说在幼儿园落成典礼会上,那个煤矿的工人们还派代表发了言,表示刺玫嫂的决策他们从心眼里痛快,并祝小刺玫茁壮成长……
刺玫嫂不光是因为这件事在晋豫两省出了名,河北岸山庄建了个幼儿园,河南岸煤矿抓了个贪污犯,一箭双雕,当代巾帼英雄的芳名传诵于中条山下,黄河两岸,关于她的佳话,像门前的黄河水源远流长。
“维个人修条路,惹个人扎苗刺。”这是刺玫庄上山民们的老人传言。可是传到刺玫姑娘这代人却成了“惹个坏人修条路,害个好人扎苗刺”。刺玫姑娘从小见坏人就扎,扎来扎去出了名,人们都担心没人敢找她当对象,谁知她这朵刺玫花却是蜂蝶盈门求不得。
村上人谁也没料到,刺玫姑娘终于和本村一个小学毕业的青年尤葫芦自由恋爱结了婚。葫芦自小爱抬死杠,有股子一头碰死南墙的倔脾气,村里人都担心这对青梅竹马的小夫妻过不到底,真是针尖对麦芒,尤葫芦对银刺玫,谁饶谁。谁知这正是他俩恋爱的基础,婚后小两口过得比谁都热火。
刺玫嫂现在正当年,又幸逢改革年头,真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山民们早看出了她这块料,都选她当村长,带领乡亲们致富,在开放搞活的政策指引下,她真是如虎添翼。为了使乡亲们在经济上翻身,她又想出了新道道,利用山坡上的野刺玫和自家院里的家刺玫进行嫁接,培植出一种黄里透红的大朵优种刺玫花来。并把这种特奇的优种刺玫移植于自制的陶器花盆内,装车运到了太原、洛阳、郑州、西安的大城市里出售,并赚了一笔钱,成了万元户。
山里人有个特点,干啥都要有人领路,刺玫嫂的这一手,大家都眼热了,利用山坡上挖不完的野刺玫之地利,黄河流域气候温和的天时,再加上刺玫嫂热情无私传经的人和,村里人都在自家院内、门前、房后的空地上培植、嫁接起优种刺玫来。有的山民们更大胆,干脆连自留地和承包地也作了苗圃。刺玫嫂这棵山刺玫也出了山,时常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推销他们受人欢迎的优种刺玫。有的人说得更神气:“听说咱们的山刺玫都打入巴拿马的国际市场了。”可是葫芦哥一点也不害怕,他和青年们打趣说:“咱那个风筝带线着哩,早已入了保险公司啦!”
这二年,刺玫嫂成了赫赫有名的刺玫专家,乡亲们也都成了培育优种刺玫的技术员,传经于中条山下的各个山庄,人们都高兴地说:“由于刺玫嫂的开拓,不光是刺玫庄富了,就连中条山也富了。”
刺玫嫂不光脚步迈得快,眼光也看得远,她在乡亲们都有了钱的时候,又带头集资创办了刺玫小学、刺玫中学,使刺玫庄的刺玫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