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在彼处的文与人(作者:青岗)
(2011-11-21 09:03: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精彩书评 |
在彼处的文与人
作者:青岗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54857.shtml
一看到《在彼处》,先是感觉这书名有诗意,接着又被书籍封面的艺术设计所吸引。封面是折页式的,打开折页,是一幅薰衣草色的现代派油画。在素雅的紫色背景的映衬下,傅莹大使微笑着。知性。
《在彼处》收录了傅莹任驻澳大利亚和英国大使期间的若干篇演讲及发表的文章,随便选了一篇她在澳大利亚艺术馆的演讲来读,第一感觉就是傅莹大使的文字让人耳目一新,这可不是传统官家文字的风格。
然后就一口气地往下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封底推介说,傅莹大使承继了斯威夫特等人的文学传统,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典雅气质。
我感觉,傅莹大使把向来面目严肃的政论演讲带进了文学领地,并赋予那些文字以艺术内涵。谈论外交,谈论国际关系,事儿都是那些事儿,但以什么方式来说,会因人而异。篇篇文字都透露着一个信息,简约。傅莹大使的演讲中,没有那些长得不忍分离也没法分离的句子,没有那些冗杂空洞的排比,每一句话都那么朴素,实在,冲淡,就像庄园里的午后茶聊。
按照西式文化传统,长篇大论的演讲是不受欢迎的。傅莹大使的文字止于所当止,给人点儿意犹未尽的感觉。但言有尽,意无穷。整本书读下来,你会自然体会到一位中国大使的爱国情怀,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在向人们讲述中国的复杂和矛盾,特别是那不平凡的2008年。讲中国的好,没有一丁点儿炫耀;不避讳自己的不足,也没有一丁点儿自卑。即使在辞行伦敦的离任招待会上,傅莹大使还在告别辞中向英国人坦述发展中英关系的重要意义。一本书里甚至都没见过爱国的字样,可是合上书,就仿佛见了一位中国女大使站在演讲台上,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话里话外都是对国家的爱。细雨丝丝,润物无声。
傅莹大使是幽默的,我相信她改变着老外对中国官员的那种呆板的成见形象。中国外交讲“韬光养晦”,傅莹风趣地记述说,一个美国人把它翻译成了“咬紧牙关,等待时机”,可见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沟通是多么重要。在莎士比亚故居的一次演讲,主持人唐纳德以小故事开头,说一位英国记者没听清接受采访的中国老人在病床上说些什么,后来有人告诉记者,老人说记者踩到他的氧气管子了。机敏的傅莹大使一边绕着演讲台上的麦克连线,一边说,我可得小心点儿,别踩着唐纳德的氧气管子。满场轰然。我对这段描述记忆很深。
文字的背后是人,合上最后一页书,你会感觉傅莹大使的真实。
她不避谈自己演讲前的怯场,原来大使也会怯场的。她不避讳找老外帮她润色演讲稿,在珀斯的一次演讲稿,有一位热心的澳洲人帮她在飞机核改完成,原来英文系毕业的人也需要老外帮忙。傅莹大使在文章中感谢自己的秘书班子,但是我也相信,每一篇文字都凝聚着大使的智慧,因为完全看得出,所有文字后面的风格都是专属傅莹的。傅莹大使把自己以及文字背面的一些故事告诉了读者,这不是缺憾,却更见其完美。
在一篇回忆英国学者David Hawkes的文章中,谈到了贾宝玉,谈到了“人生的欢乐如梦”,这时候你会发现傅莹大使的感性。大使一职如今已是过去时,傅莹回了北京,成为建国以来的外交部第二位女副部长。
傅莹:《在彼处——大使演讲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7月。
20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