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京报:百年孤寂卞之琳

(2010-12-06 08:14:50)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彩书评

百年孤寂卞之琳

 

 

2010年12月04日10:33  来源:《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10-12/04/C02/c02c04cb001.gif

http://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10-12/04/C02/c02c04cb002.gif

【书观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现代诗人卞之琳的小诗《断章》,很多人都读过,但大概没有太多人会注意到,再过4天,12月8日,便是卞之琳的百年诞辰了。相比不久前另一位诗人冰心110周年诞辰时的纪念活动,卞之琳的百年诞辰显然是寂寞的,虽然他的诗,人们如今还依然传诵。不久前,美国学者汉乐逸关于卞之琳的专著《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有了中文版,老诗人屠岸为这书新写了一个序言,这或者可以算是中国学界对卞之琳的纪念之一吧。屠岸先生回忆说,“冰心、郭沫若、冯至、卞之琳”曾被并列为新诗坛上的“大诗人”,卞之琳先生却不愿意自居为“主要诗人”或“主流诗人”,同样也表示自己的有些英诗汉译,“不如杨德豫”。这大概不只是卞之琳的自谦吧,谦恭的背后,其实有诗人的傲骨。关于这一点,西方人汉乐逸看得非常清楚,当年他因为偶然开始研究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国诗人卞之琳,结果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强大精神世界。

  和很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卞之琳早期以诗知名,汉乐逸甚至认为,他的战前诗歌和诗歌理论,特别是对节奏单位“顿”的阐释,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极其巨大的影响。但晚年的卞之琳,却变成了一个翻译家和学者,虽然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对诗歌的雄心(这一点从他在上世纪50年代“新民歌运动”中表现出的论战姿态可以极其清晰的感受到),但他晚期诗歌产量下降,流传不广,却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一点来看,所谓的百年孤寂,又不仅仅是卞之琳一个人的了。

  就像历史已经翻页了一样,文学史上的一页,在不知不觉之间,也已经翻过去了。今天的读者当然会继续读《断章》,但卞之琳很多同时期的优秀诗歌,更多只能活在研究者的论文里面。但即使如此,往事也并未烟消云散,人们一旦真正进入卞之琳的诗歌世界,或者接触到他翻译的莎士比亚,还是不得不叹服这位诗人为现代汉语创造了如此的音韵之美。于是关于卞之琳这样美好的诗篇,为什么竟然一直处于主流诗坛的边缘,也就顺理成章成了一个问题。这问题有答案吗,汉乐逸或许稍稍透露出了一点点,不过如今连诗歌本身都已经边缘化了,这样的问题大概也就没有多少人真正会关心了吧。百年之间,以卞之琳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也由此多了另一重孤寂,而卞之琳热爱的现代汉语之美,却已经在面临重重考验。(涂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