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英语过程性写作教学实例(1)

(2009-12-25 19:32:26)
标签:

过程性写作

高中英语

教育

分类: 教育本真

——《SEFCBook 2Unit 17 Life in the Future之写作课教学实例

 

    2003年本节过程性写作课例获第二届广东省高中英语优质课展评(比赛)一等奖,同时被获选为代表广东省参加2003年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暨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观摩研讨现场研讨的六个课例之一。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Life in the future”这一主题,在Dialogue部分,JennyMeiGe谈论家乡将建一个新的工厂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利弊;阅读(1)以“Life in the Future”为题谈论计算机为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阅读(2)“Another Opinion”则从另一角度谈论人们在使用科技时出现的负面影响:漠视维系身体健康的重要,过度依赖科技的治疗功效;漠视环境保护的必要,奢侈浪费,导致能源危机;写作以“My home town/village”为题,描写家乡。

教材本意是探讨计算机对现实和未来生活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话与阅读部分均与主题联系密切,但在写作部分的引导过于笼统,只给出一个题目“我的家乡”,缺乏进一步的要求和引导,那么文章可以以记叙文、说明文或者是诗歌为体裁,可以写与科技毫无关系、与未来毫无关系的文章。这样就与本单元的主题相脱节。因此,在处理写作教学课时,我对教材做了改动,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把学生关心的话题纳入到写作中来:计算机引进课堂,面对新鲜事物,有的教师不分轻重、不辨课型,一窝蜂地使用计算机上课,“人人做课件,节节用课件。粉笔黑板看不见,学生上课只用眼”。黑板、粉笔在一夜之间成了某些老师眼中的“过时产品”、“落后形式”。但是计算机课件上课带来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中不乏反对和抱怨的声音。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一堂议论文的写作课,将话题拓展至与电脑应用密切相关的课堂多媒体教学,围绕着一封由学生写给校长的要求在课堂上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信件,展开课堂写作活动-—读信(阅读输入)、辩论(口头写作)、写作(合作写作)、评价(自评与他评)、作业(课后延伸)。

    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设想)

    1. 教学预测

    书面表达题是一种主观试题,是考查学生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考试中是一个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也属于高层面的表达。不但学生怕写作,老师也怕上写作课。原因有多方面,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写作有惧怕的心理,下笔困难。

    2)学生的语言积累不足,言难达意。

    3)学生对篇章结构缺乏必要的认识,常常会句不成篇。

    针对以上现象,在写作选材和教学设计上我给自己提出几个要求:

    1)写作的话题选择:要与学生生活相接近,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要让学生有能力说。

    2)预设与生成关系:既要依照教学目标设定写作范围,又要允许学生依据自身水平进行个性化的发挥,鼓励水平各巨异的学生有自我表现,要注重现场的生成效果;

    3)教与学的关系:要在引发学生的需求点后再提供援助,让教师发挥雪中送炭的教学效果,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

    4)活动梯度设计:从口头作文过度到书面作文,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学生减轻写作焦虑,同时通过对写作话题各自不同观点的讨论,把学生纳入到教学资料中,而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允许同伴互学、互助、互相激发,最终将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在设计本次写作课题时,考虑到第十七单元的话题是计算机,而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是学校;在学校里,学生与计算机接触的时机莫过于在课堂上。目前在发达城市,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上得到推广,但学生对此的态度如何呢?我选择了“Should we go on using CAI in class?(是否继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这次写作的话题,这个话题既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又在学生的语言支撑范围之内。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过程写作(process writing)的教学法。该教学法以交际语言教学为基本思想,提倡写作学习应当与学生的人生经验相联系,写之有物,同时,教学的侧重点由注重语法、词汇转向关注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