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的“壳片”

标签:
杂谈 |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的一个综合性演出中心,也是悉尼的标志性建筑。
有人把悉尼歌剧院形象地称之为“壳片”,因为它像是一组组在海边张开的贝壳,犹如悉尼湾那点点白帆。也有人说它像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悉尼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显得那样轻盈,那样阿娜多姿。
之前去维也纳看过“金色大厅”,在北京观赏过“鸟蛋”,此次又在悉尼欣赏“壳片”,别有一番情趣。
“金色大厅”暂且不说,北京的“鸟蛋”(国家大剧院)那是“相当的壮观”。但是,设计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落成于四十多年前的悉尼歌剧院,这一扇扇“壳片”,还是能让参观者感到震撼,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
悉尼歌剧院由三组“壳片”组成,总建筑面积88258平方米,它包括一个大音乐厅(2690个座位),一个歌剧厅(1500多个座位),一个可容纳500人的小剧场和一个小音乐厅,此外还有一系列服务设施,共900多个房间,可同时容纳6000人在整个演出中心活动。
要说,这“贝壳”可比不了咱北京的“鸟蛋”,北京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达165000平方米,几乎是悉尼歌剧院的两倍。可悉尼歌剧院毕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产物”,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过去的事物”。再说,它目前的技术设备也堪称世界一流,其外观又极富地域特色,在管理上也许更胜“鸟蛋”一筹。
“耐人寻味”的是,悉尼歌剧院从1959年破土动工,到1973年全部竣工落成,经历了整整十四年时间。
是设计理念“老套”?还是技术有问题?还是澳大利亚“缺钱”... ...答案都不是。
悉尼歌剧院从开始的简单设计,到后来的成熟方案,再到后来工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它需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去克服。用介绍者的话,当时建设这个庞然大物,是“边设计,边论证,边施工”。再者,建设它,花的是老百姓的纳税钱,每一分钱都要经过澳国“议会”的批准,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这,与那种“长官意志”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一样,与“政绩工程”与“献礼工程”不一样。
有人总结,建造悉尼歌剧院,第一依靠科技;第二注重质量;第三,是“量力而行”。
据介绍,这三组“壳片”最初的工程预算是700万美元,最终实际费用是1.2亿美元。
而北京的“鸟蛋”,总投资超过了30亿元人民币。
这个帐还真不好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