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者探讨未来的太空旅行、机器人、外星人和人类生存的预言;后者较为天马行空,任何题材皆行,只靠特技取胜,没有前者的深奥和忧郁。
代表前者的史丹利•寇比力克的《二○○一•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 1968),在计算机动画还没有成熟的当年,已能用电影最基本的技巧,拍出令人惊讶的画面,镜头永远是那么长,让观众慢慢看,怎么观察,也找不出任何漏洞。
反观当今的特技电影,像最新的《变形金刚第三集
Transformers 3》(
2011),用短得不能再短的镜头来遮丑,就知二者的分别了。
怪不得史匹堡和卢卡斯等大师,都要向史丹利•冠比力克致敬,称此片为「母亲」,所有的科幻电影都是她的儿子。
大儿子应该是《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制作费浩大,态度认真,连法国大导演杜鲁福也请来演一角,外星人的太空站出现时,的确叹为观止,但到底少了一份诗意。
小儿子是列利•史葛特
Ridley Scott导演的《
Blade Runner》(
1982),比较成材,拍出了科幻片中的机器人,和它的杀手,格调很高,又承继了侦探片阴森森的传统,是非常杰出的作品。
至于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也只是属于特技电影,不能归纳在科幻电影之中,这包括了占士•金马伦的《阿凡达
Avatar》(
2009)。
母亲的祖先,是
Georges Melies的《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2),黑白默片的画面,出现了人类把一颗大炮的子弹,打到带有表情的月亮脸上。还有《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的女机器人,至今还是复活着的经典。
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拍了不少低成本的科幻片子,像《
Things To Come》(
1936)、《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The War of The World》(
1951)等等,其中佼佼者是为《
On The Beach》(
1959),探讨原爆问题,是大导演
Stanley Kramer的作品。
至于《金刚
King Kong》(
1933)、《隐身怪人
The Invisible Man》(
1933)、《海底两万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1954)和
Ray Harryhausen的一系列冒险片,都是属于特技电影而已。
但是同期拍的《
Forbidden Planet》(
1956)、《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
Them》(
1954),虽都是
B级片,皆可挂进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中,这也许是影评人的偏见。
与《二○○一》同年代出现的,有《人猿世界
Planet Of The Apes》(
1968),此片有数部续集,当今又有人翻拍,是个好题材,但注重的只是怪异,不如杜鲁福拍的《华氏
451 Fahrenheit 451》(
1966)那么意义深长,升华为科幻电影的典范。
没有特技,又是小成本的《
Soylent Green》(
1973),描写未来世界中,食物短缺,老人被送进工厂,一面看着美好的一切,一面让他们安乐死,当成粮食。拍得非常之震撼,是科幻片中不可错过的一部作品。
很少人提及的,是一部由印度大导演
Satyajit Ray在六十年代拍的《
The Alien》,讲一个小孩和一个外星人的友情,史匹堡的《
E.T.》(
1982),也许是受到他的影响。
很多科幻片,都是改编自小说,由法国作家
Jules Verne,到英国的
Arthur C. Clarke;
H.G Wells到
Isaac Asimov,当然也少不了
Ray Bradbury,但是改编得最多的是美国的
Philip K. Dick,自从他的《
Blade Runner》成为经典之后,接着有《
Total Recall》(
1990)、《
Impostor》(
2001)、《
Minority Report》(
2002)、《
Paycheck》(
2003)、《
A Scanner Darkly》(
2006)、《
Next》(
2007)、《
The Adjustment Bureau》(
2011),非封他为科幻小说之王不可。
东方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科幻电影,小说家如倪匡,也不承认自己的作品和科幻搭上什么关系,他说他写的只是一些以外星人为题材的小说而已。
当今的荷李活也拍不出什么科幻片,极其量不过是特技电影,像《魔戒》、《哈里波特》和一系列的海盗片。
「母亲」的《二○○一•太空漫游》至今已有四十三年了,无人超越。看到这一群不成材的子孙们,不知会不会在墓中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