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厉家菜」反而不在北京,而是墨尔本。当年他们家在那里有间分店,由厉家女儿主持,成龙和我在那里拍《一个好人》,一拍就是一年,就常光顾了。
厉家姐姐还带去了一个弟弟,叫厉晓麟,洋名伊凡Ivan,后来才知道他和我的一个老友,文华酒店的公关凯莉Carrie结了婚。
香港人怎么嫁给北京人?当我遇到她时问,原来厉家菜来香港做示范,就那么碰上了。
厉家有好几间餐厅,分别由伊凡的父母和姐姐们开的,他自己创业,本来要来香港搏一搏,我也曾经替他找了很多地方,但最后还是决定在北京,理由很简单,他父亲已九十,不想离开老人家。
当今选的新址,地方不好找,但就在北京机场附近。我一在北京,最怕的就是出外吃饭,交通严重阻塞,一去一回至少浪费三个小时,这次一下飞机,就由面痴好友带路,先去吃一顿厉家菜。
店名叫「兰庭」,庭字和亭不一样,请别混乱。地点在顺义区的欧陆广场,一个美式的mall里面。
「为什么找那么偏远的?租金听起来也并不便宜。」我问。
「我们家就在附近,女儿们放学就到这里开餐,不须走远。」伊凡说。
他带我四处走一圈,地方很广阔,大堂空了出来,只设几个房间当包厢营业,我最欣赏的是干净得不得了的厨房,一旁是办公室,还摆着张大桌子当饭堂,墙上贴着女儿们的作业,非常温馨。
这种设计只有西洋人才会享受,伊凡在外面住久了,得到一点感染,我添油加醋:「生意一好,关起店来三个月,带家里人到处度假去。」
看伊凡和凯莉的微笑,知道他们心里说:「正有此意。」
好了,说了那么多,还没谈到厉家菜到底是什么菜。伊凡的父亲厉善麟,祖籍北京,满族、正白旗人,家族一直是做宫廷菜,传到伊凡时,他特别感兴趣,专心钻研宫廷菜菜式,从祖父记得的那四五百道菜中一一实现,但有些因为食材,有些秘方的记载又在文革时毁了,当今伊凡能做得出的只剩下七八十道罢了。
「为什么那么少?」我问。
「你想想,以前朝廷流行打猎,老虎、熊、豹、大雁、天鹅等,当今你要杀,可得坐牢。」伊凡笑着说。
菜上桌,伊凡亲自下厨,做了十几种,他知道我不吃鱼翅,也就免了,但还是做了干鲍,当然不用蚝油炮制,依足古方,老老实实,只用鸡汤,连火腿也不放,上汤也不用。
先把鲍鱼发三天,微火煮八小时,让鲍鱼吸取鸡汤精华,鲍鱼本身已有胶质,收火后就变成又浓又黏的汁了,说真的,用汁捞饭,比鲍鱼肉美。
海参我是吃的,他们用日本枝幸县的关东刺参,好大的一条,再用自制的青酱肉汁煨之,当然好吃过鲍鱼鱼翅,的确美味,我大赞。
「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头就来。」伊凡谦虚地说:「材料好嘛,材料好嘛。」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小菜,用精美的小碗加上一支小调羹,叫做「翡翠豆腐」,全绿色,上面一点红的辣椒油,选用当季的新鲜毛豆,蒸熟,除外皮,磨成泥。为什么味道那么鲜美?原来有「隐味」,那是用刚剥壳的带子手切得极碎,渗在豆茸中炒熟之故。
在翡翠豆腐的旁边另有一个小碗,装着一个蛤壳,壳中藏的是用吐沙后的蛤蜊,和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剁碎后再塞进壳里蒸出来的,叫「清蛤丸子」。
大菜有「酥造肉」,有些人说很像炆的柱侯肉,也有些说像卤水肉,但我吃不出花椒和八角,问伊凡,他说这菜已失传,他是按照古配方重现,卤料有甘草、砂仁、桂皮、肉桂和官桂,其实这三个名称同属一种植物,实乃枝和干的分别而已。
另加蔻仁、丁香、葱、姜,用五花肉切成棋子般大小,过油煸炒,配以猪肚、猪心等,再慢火炖煮八小时而成。
其他菜是北京熏肉、糖醋排骨、虾子芹心、炒麻豆腐、豉椒大虾、青蒸烚什蟆、奶酪、琥珀桃仁和炒红果甜点。
令大家赞不绝口的是「麻辣牛肉」。
做法是:选肥瘦适中的脊肉,整条牛肉放进锅,加葱、姜、花椒,微火煮至全熟备用。把牛肉切成薄片,两面沾一点点生粉,再回锅煎至外酥里嫩。酱料预先做好,调以酱油、糖和辣椒油,放点桂皮腌制。酱汁做的,将酱料淋在牛肉上,即成。
「其实最简单不过。」伊凡说。我才不觉简单呢。
来往北京机场,都可以光顾一下「兰庭」,消费丰俭由人,从二百一十八块人民币到一千八百八十,那是加了鲍鱼海参和燕窝等贵食材了。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裕翔路99号欧陆购物中心 L3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