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跟着凌鹏学策略:纵横之术(十三)风格转换的捕捉技巧,市场的方向永远不是后

标签:
跟着凌鹏学策略股票 |
分类: 投资教程 |
http://221.232.160.238/wk/php/upload/20140513/13999708192590.jpg
【观点】经济景气预期是风格转换的源动力。当经济刚刚复苏、投资者对经济前景莫衷一是时,对经济和资金特别敏感的煤炭和有色率先上涨、场内资金开始活跃、换手率上升,风格开始转向周期和大盘。随着经济复苏渐成共识,煤炭有色等周期品的业绩出现上调,煤炭和有色等资源品会迎来上涨的第二波,场外资金受财富效应吸引流入场内。随着经济慢慢过热,银行、钢铁和石化等行业的基本面得到改善,资金开始追逐这些前期滞涨的大盘股,大盘加速上扬,情绪亢奋到极点。成本上升挫伤利润,国家的紧缩政策悄然而至,一旦经济预期改变,在汹涌而至的场外资金的掩护下敏感性资金开始撤退,周期敏感型行业(煤炭有色)率先下跌,市场进入反向循环,风格重回成长和小盘,直到产业资本增持、政策放松,经济预期重新改善,新的轮回开始。
连载 |
跟着凌鹏学策略:纵横之术(十三)风格转换的捕捉技巧,市场的方向永远不是后知后觉的场外资金所能把握
编辑 | 博览财经
要解决复杂问题,选择良好的切入点是关键。风格转换的标准是什么?投资者通常将风格转换理解为大小盘之间的转换。按此标准,风格转向大盘,医药应跑赢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市值比医药小。
这明显和投资者理解的风格转换不同,因此讨论风格应是行业概念而非市值概念。
研究风格转换,需要将行业进行重新分类。我们将申万的三级行业进行梳理归纳,分成周期、成长和防御三类股票。
市场风格在周期股和成长股间的转换构成风格转换的主旨。从市值比重看,周期类占56%、成长类占24%,周期和成长的转换近似大盘和小盘的转换;但确认风格的标准应为行业。
http://221.232.160.238/wk/php/upload/20140520/14005785777855.jpg
周期股的“买”和“卖”是短期行业配置的关键
三类股票的业绩增速和波动差别很大。一般而言,周期股业绩增速变动最大,景气时可超过100%,差时负增长;成长股的业绩增速较高并且稳定;防御股业绩增速也很平稳,但增速太低,远不及市场平均水平。
业绩增速和波动的不同决定了三类股票的投资逻辑迥异。周期股的业绩波动和经济景气变动息息相关,随经济景气变动买入卖出;成长股可长期持有,除非基本面恶化;防御股不受青睐,唯有突发事件(如电价上调)带来短暂机会。
一旦构造投资组合,考虑到资金的最有效配置,周期股“买”和“卖”决定了其他两类股票的仓位。成长股可以一直持有,但一旦周期股买点出现,部分投资者会卖掉成长股、增配周期股,恰如2010年10月;
防御股投资机会不大,但一旦经济极度恶化,投资者抛弃周期股和成长股,仓位降无可降,避险情绪暂时推高防御股股价,恰如2008年8月-10月。
对于投资时限为3-6个月的组合,把握周期股的买点和卖点是关键。一旦买点或卖点出现,配置需要发生变化;倘若没有变化,配置也不用大变,自下而上精选成长股、寻找主题投资和挖掘周期股外延式增长机会是更优的策略。
至此,风格转换研究的切入点转移到“把握周期股的买点和卖点”。当周期股买点出现,增配周期减配成长使风格转向周期,大盘系统性上涨;当周期股卖点出现,减配周期增配成长使风格转回成长,主题投资盛行。
风格转换的特征
风格转换不同阶段行业板块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煤飞色舞3现象值得关注。几乎每次成长转周期、大盘大幅上涨时,煤炭和有色总是率先剧烈上涨,可将煤炭有色大幅上涨视为风格转换的确立。
第二,一旦风格转换确定,金融和资源成为强势板块,轻易不要卖出。煤炭和有色会不断上涨,估值界线一次次被打破,直至最后疯狂;保险和证券4在牛市氛围中也会受到追捧。
第三,一旦钢铁5、石化等中游异动、跑赢煤炭,银行跑赢保险和证券,就要警惕风格转换的结束,成长股可能会重新受到青睐。
综合而言,风格转换始于煤炭、有色,终于钢铁、银行和石化。当然行业轮动并非每次如此,但之中有内在逻辑,和经济基本面、市场情绪、投资者行为均相关。
我们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扰:股市反映了怎样的经济预期?市场当前一致预期是什么?其实Wind或者朝阳永续统计的卖方分析员盈利预测不代表市场一致预期,众多大、小投资者的“看法”也不太重要,直接观察股市估值和代表性行业的表现更有意义。
市场一致预期是投资者“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所有做的行为均已经反映在股价中了。
资金和情绪只强化趋势,不决定方向
周期股大涨需资金配合,所以情绪和资金成为研究风格转换的重点之一。
一般而言,当风格转向周期股时,换手率同步提高、代表场内资金的现有A股账户交易变得活跃、以大盘指数为标的的创新型基金折价率缩小甚至出现溢价、最后新增股票账户增加、场外资金流入。
但几乎一切都是同步或者滞后指标,既无法对未来的情绪和资金走向做出预测,现在的资金、情绪亢奋状况也无法决定风格转换的进程。
外围资金疯狂流入、情绪极度亢奋时周期股可能会突然大跌,市场也可能阶段性见顶。
2007年10月和2009年8月股票型基金的发行量是阶段高点,同时居民定期储蓄同比也是阶段低点,这均说明此时的场外资金流入最剧烈,但充裕的资金并未使周期股继续上涨,风格转换嘎然而止、大盘开始下跌,原因何在?
道理很简单:
> 市场的方向永远不是后知后觉的场外资金所能把握。
经济预期才是风格转换的源动力,资金和情绪只强化趋势,根本不能决定方向。2008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收入保持高增长、但毛利率下滑,说明成本上升已经挫伤经济和企业盈利。2009年7月,政策出现微妙变化。两者均会改变经济预期。
风格转换的全景图
http://221.232.160.238/wk/php/upload/20140520/14005794867964.jpg
当经济刚刚复苏、投资者对经济前景莫衷一是时,对经济和资金特别敏感的煤炭和有色6率先上涨、场内资金开始活跃、换手率上升,风格开始转向周期和大盘。
此时,估值高企始终是投资者重仓煤炭有色的担忧,微弱的经济复苏尚不足使分析员上调盈利预测,市场在战战兢兢中上涨,多数投资者将这段行情归于资金推动或者流动性泛滥。
随着经济复苏渐成共识,煤炭有色等周期品的业绩出现上调,煤炭和有色等资源品会迎来上涨的第二波,场外资金受财富效应吸引流入场内。
随着经济慢慢过热,银行、钢铁和石化等行业的基本面得到改善,资金开始追逐这些前期滞涨的大盘股,大盘加速上扬,情绪亢奋到极点。
而此时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成本上升挫伤利润,国家的紧缩政策悄然而至。
一旦经济预期改变,在汹涌而至的场外资金的掩护下敏感性资金开始撤退,周期敏感型行业(煤炭有色)率先下跌,市场进入反向循环、风格重回成长和小盘,直到产业资本增持、政策放松,经济预期重新改善,新的轮回开始。
利用中观和微观把握当下经济波动
既然经济预期是风格转换的第一源动力,那么如何把握宏观经济波动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周期往往只能事后确认,这种确认对投资并无意义,关键是如何在当下确定经济方向?要做到这点,就要理解为什么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很多时候,投资者购买股票或者行业并不是先想明白宏观,而是通过紧密的微观或中观调研跟踪,因为微观调研远比宏观思考更直接可靠。当8月份汽车反季节旺销,汽车股随之上涨;当钢铁毛利改善,大家买入钢铁股;当房地产成交量活跃,投资者配置房地产……诸此种种,一些微观和中观的数据使行业和股票上涨,股市也随之上涨,而这些改善的微观和中观数据最终汇集成整个宏观基本面,经济复苏得到确认。很多时候,股市和经济是同时复苏的,只是经济复苏要事后确认。
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跟踪中观和微观的数据是在当下把握经济方向的重要途径,特别适用于短期。诚然,宏观经济有完整的理论积累,自成体系,预测中长期的经济变化,无法依靠微观和中观数据观察,理论推导和逻辑判断更加关键。但是中长期的宏观理论推导也只能给出方向,具体落足何处,还是需要中观和微观的验证。例如,按照宏观理论推导,中国的人口红利拐点可以发生在2012年、2015年甚至更远,莫衷一是、无法共识。不如换个思路,当拐点出现时,微观和中观会出现什么现象,当多种现象重复出现时,拐点出现的概率就非常大。
宏观无法调研,但是微观和中观可以调研,只有宏观判断和中微观验证相结合才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中微观是宏观的具体内容。
经济从下游-中游-上游的传导路径
http://221.232.160.238/wk/php/upload/20140520/14005797207617.jpg
(未完待续)
『 版权声明 』本栏旨在跟踪市场研究机构或者媒体对于上市公司探讨;所用内容系摘录自权威机构报告并经博览财经精选编辑;不代表本司观点仅供参考,转载此文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
http://221.232.160.238/wk/php/upload/20140509/1399598877949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