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自己三个问题
(2013-11-01 23:10:15)
标签:
校园 |
分类: 365日记 |
一、我为什么在这
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9:27分,我从睡梦中醒来。不好意思,是在课堂上。不要误会,我顶多睡了10分钟。
这是一节冗长而无聊的C#程序设计课。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汇形容它,事实上老师讲的非常卖力,甚至生动,只可惜毫无编程基础的我听着实在有点吃力。
抬头,好像也没错过很多,想问下同桌讲到了哪里,却看她兴致勃勃地玩着手机游戏,一款我从没通过第二关的游戏。
再抬头,空荡荡的教室里坐着近20个学生,男生,sorry,Only ONE。前排的某女生塞着耳机正不顾老师的讲课与周围同学的眼光,压低了声音在跟读《新概念英语》,她右边的女孩子拿着粗粗的荧光笔在自己的专业书上狂勾重点,她应该是准备考研了。就在我还在制定寒假复习计划的时候,学校里的各色考研班却已经爆满了。
不听讲,我只能说以上还是有追求的同学。更多的人,是在听不懂的状态下无所事事,有的干脆不来,于是才成就了班里8个男生只有一个来上课的人间奇景。
按照一般大学的分法,我们系本年级只有28个学生,我们的专业是传播学,在很多大学里只有研究生阶段才开的专业。这是师大最尴尬的专业,没有之一。10级入学40人,现32人;11级入学46人,现28人,后面更不容乐观。13级的学妹从开学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学姐,怎么转专业?不明确的课程定位加上不合理的课程安排,真的让学生不知所云,不知所措。所以,要么离开,要么沉沦,而没有离开也不甘沉沦的人,只能忍受着外专业学生难以理解的阵痛。
在课堂上,我脑子里总是在回荡着这样的声音:我,为什么在这?
一节叫做网络编辑与策划的课,下午2点到5点整整三个小时,老师讲课的时长平均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让同学上去讲自己的PPT,看上去是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式教学方法,而实际上再连基本引导也没有的情况下让学生发挥什么?浪费时间不说,这种明明一个字也没讲却要在期末责怪学生笨和不主动的,我真是无话可说了。一个学期下来,每一次去上这节课的学生都有一种想死的恶心感。
学不到什么东西,是班里学生最常挂在嘴边的感叹。
大学本身确实重在培养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课堂终究是课堂,如果100%靠自学的话,那么一年几千块甚至更高的学费不如一张国家图书馆的全年会员卡来的实惠。
二、稳定就是一切?
室友前些天终于考完了初级会计证书,下午就开开心心的和新认+识的男孩约会去了。实际上她是个非常乖的孩子,能和这个别人介绍的男孩子见面在她来就是很大的勇气了。
我从认识她她就一直在考证,会从,初级,国二,四级,六级。(我不记得她六级过没过)现在,她正在为教师资格证纠结,还准备考二级建造师。
她刚开始也是我们班的,后来转去了新闻,二专修了会计,都是听了妈妈的话。她其实对新闻没有半点热爱,对会计也许有,也许没有,只是时间长了,渐渐地妥协了,对妈妈的想法认同并当成目标了。
总好过没有目标。
我问过她,你有自己特别想坚持的梦想吗?
她想了好几,我说算了,想这么久,一定是没有。
好像真的没有啊。她说。
其实我们的成长就是不停的向这个世界妥协,向规则妥协,只有少数人成了制定规则的人。这个比例从经典的“二八”理论到占领华尔街的“我们是那99%”的变化就可见一斑,1%甚至更夸张。
这个室友告诉我,新闻班上课也好不到哪里去,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在看自己的书,全班90% 的人都要去考公务员,有的人甚至准备今年的考试就先去试个水。如果说我们班是因为听不懂那新闻班完全就是一副“老子不稀罕听你的课”的节奏。
我真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最年轻的群体开始对未来失去安全感,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无比怀念体制内的生活?
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他父母都是公务员,她其实不用为她的未来承担任何风险,考研对她来说只是个梦,要是没圆成,家里还有工作等着。
我不能说我不羡慕她。
而对于更多没圆成的人来说,他们就没那么幸运,他们必须承受一份破碎的现实,收拾心情,重新出发。
那么不考研不考公务员的人就一定幸福吗?一定不幸福吗?一定没有安全感吗?只是追求不同了,说白了,对未来没有安全感还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你要的是高官,是权力是金钱,而小职员工资太少,你觉得生活压力太大,而他要的本来就不多,自给自足,够花就好,不那么在意他人的目光。
别再拿稳定说事了,心里稳当了,什么样的日子都稳定。
三、我们还能相信爱情吗?
一句玩笑话“咱们宿舍今年就你一人过光棍节了吧”我笑笑。
不然呢,趁着一个月去找一个?我还没那么恨嫁。
大学生谈恋爱,开始的太容易,计较的却太多,请问你是怎样从他吃饭不会先给你成汤打电话先挂得出这种男人一定不能嫁的结论的?请问你得出这个结论之后第二天还跟他出去看电影是什么节奏?
我们再也不是希望从人海里找到那个心灵契合的人,而是拿着一把尺子浑身上下的量,每一个标准都符合了,才能在一起,那么在这标准里,真心有几分?
翻手机里的老歌听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分裂》,一首周杰伦的不是很火没有听太多遍的歌,却听到眼角湿润了“考不上的好学校,可以不微笑就走”我又想起了当年那似乎离经叛道的初恋,虽然早恋这种说法只有中国有,虽然《南方周末》刚刚做了希望社会正确看待学生恋爱的报道,但到底,在我小时候,放在哪一个家长身上,无疑都是一记重磅炸弹。当时爸爸打了我一巴掌,妈妈气的抽过去,后来妈妈说,闺女,你真的给妈出了个难题,而且,太早了。可是到现在妈妈也不知道后来我们两个在学校还是有联系,而真正让我下决心了断的却是面临升学的时候,当我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上的学校决定的不只是两种生活方式而是两种世界的时候,我下了狠心,一走了之。
他当初在我的校门口,是不是也有过歌词里的感觉?
我再也找不到当年在他自行车后座上的时候,那种安全与满足。
想想当年的我已经开始明白,经济地位,学历这种东西可以划分三六九等,我凭什么在这个年龄还有脸哭着喊着要心灵的沟通,灵魂的契合这种狗p真爱。我早就亲手断送了自己关于纯洁美好的一切定义。那么是否对于将来的我,婚姻也成了一场交易?
也是,这年头,嫁得好,就是赚到了。
什么叫嫁得好,无非就是嫁的贵罢了。
宁可不嫁。
有些事我们必须理解,必须接受,必须不能嫉妒,必须不能打抱不平,必须连委屈的权利都没有。
除了试着改变下自己的感受,剩下的你都没得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你除了走自己的,别人的你也管不着。
阶级这个东西是一直存在的。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于是这世界上就只剩下一个问题了。
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