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称韩寒“还需补一补语文课”
(2012-02-29 17:32:38)
标签:
《咬文嚼字》韩寒杂谈 |
多年以来,《咬文嚼字》杂志在维护汉语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规范性方面做出了积极、可贵的努力,被誉为“语林啄木鸟”。
《咬文嚼字》曾“咬”过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12家全国性报纸,“咬”过以《半月谈》为代表的12种印数百万以上的期刊,“咬”过以王蒙为代表的12位著名作家,“咬”过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12家电视台……最近,《咬文嚼字》又“咬”上了“80后”作家韩寒。
2月28日,《咬文嚼字》在其公布的韩寒博客“纠错报告”中称:韩寒的思维十分敏锐和活跃,但语文基础并不厚实,建议韩寒“还需补一补语文课”。
这份“纠错报告”认为,韩寒的博文风格犀利、睿智,对于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能“一刀见血”,论述得痛快酣畅,但其中的错字病句和常识性差错也不少,行文中“经常可以看到没有经过严格和系统化语文训练留下的后遗症”。
比如,在一篇博文中,身为著名赛车手的韩寒先后7次使用赛车术语“勘路”,意思是“察看路况”,但都误写成了“堪路”。专家指出,韩寒连错七次,显非偶然笔误,而是对于“堪”“勘”二字没有认真辨析。又如,在另一篇博文中,韩寒出现了把“权利”和“权力”混淆,把“不知所终”写成“不知所踪”等常见差错。再如,韩寒在《2010年,上海大火》中说:“消防员救下来几人,屋顶上的人群后来不知所踪,新闻也都无交待。”其中的“不知所踪”便是反复见诸报端的高频差错,韩寒也跟着以讹传讹。“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之误。“所终”是“所字结构”,“所”后必须跟动词,才能构成名词性的成分。“终”是动词,指终了、结束,“所终”表示下落、结局。“不知所终”即不知道下落、结局。“踪”是名词,意思是“踪迹、脚印”,“不知所踪”是说不通的。“这无疑也与语文基础有关。”
此外,不够严谨的文风,也让韩寒笔下出现了一些常识差错。在《三峡是个好大坝》一文中,韩寒以“反弹琵琶”手法写道:建议在鄱阳湖的湖口筑坝填湖造地,“这样,江西政府将瞬间多出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供买卖”。而根据权威工具书《辞海》记载,鄱阳湖面积为2933平方公里,水位最高时面积可达3283.4平方公里,距离“几万平方公里”还早着呢。
“韩寒学到了在传统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但他也放弃了在传统教育中应该学到的东西。”《咬文嚼字》总编辑郝铭鉴评析韩寒博文之弊病,语重心长。他指出,一方面,“我们的语文该怎么教,韩寒具有标本性的意义”,韩寒博文折射出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恰恰在传统语文教育中缺失;另一方面,传统的语文教育毕竟蕴含不少养分,聪明的韩寒“还须补一补语文课”。
其实,韩寒的博文被纠错,不是第一次。
2007年韩寒的一篇博文就曾被湖北省鄂南中学等八校联考作为语文试卷中的试题之一,要求考生从中找出四处毛病并改正。正文是:“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挡,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挡和3,4挡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得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领先了第4名一分钟。” (挑错题正确答案:1.车挂不上两挡——应该为二挡 。2.一直用1挡和3,4挡在跑(标点应该是顿号) 。3.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得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此处应该把“操控”去掉) 。4.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此处“但还好”后面要加逗号。)
对于自己的文章被中学语文当做反面教材,韩寒回应称自己并没有错。他写道:虽然这只是随手写的一个混乱的没有文采可言的记叙,但我个人觉得是没有错的,甚至那些标点符号。只要一个作者高兴,大家看得明白,文章又不是新华社通稿,所有的标点都可以是句号。
不知这次韩寒被《咬文嚼字》咬上,又会做出怎样的回应。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