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里有爱便是家

(2011-02-04 11:45:13)
标签:

春节

家是温馨的港湾

杂谈

                    哪里有爱便是家                              

家对谁都是意味深长的。每逢春节,更彰显家的重要。

一般说来,家是由爸爸妈妈和“我”组成的。有人对英文的“家”字(family)作了极其生动的诠释:f是father(爸爸)、a是and(和)、m是mother(妈妈)、i是(我)、l是love(爱)、y是you(你们),连起来不就是:“爸爸和妈妈,我爱你们!”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家啊。是的,家是每个人生命的摇篮,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圣地。

是的,父母双亲搭建起来的家,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处遮风避雨的处所,还是一方精神的家园,一个感情的港湾,一处灵魂的栖息地。简言之,家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归所,它承载着人世间最真挚的亲情、感情和真情。正因如此,每逢春节,不管回家的路有多远、多长,也无论身处何地、住在何方,人们犹如宿鸟归巢,都会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的征程,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人们回家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既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为神圣的一次精神朝觐之旅。

可是,对于失去了父母双亲的人们来说,春节意味着什么?没有了父母的家又在哪里?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颇费思量的问题。

我以为,父母谢世意味着家的消失了,尽管还有兄弟姐妹,还有其他亲人,但毕竟各自已独立门户,自成一家。因而,每每想到与自己阴阳相隔、生死暌违的父母,怎不让作为孩子的我们感到“家”的消失呢?走进家门再也看不到父母关爱的目光的家,犹如逝去了人间大爱的空巢,虚无而茫然。因而,但凡失去了父母的人,常常在精神上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世界仿佛缺少了一种支撑,精神上缺失了一种纽带,心灵里缺失了一种维系,于是他们回家的步履便多了几分踌躇,几分踯躅,几分沉重。从这种角度上来看,春节是亿万人的狂欢,也是部分人的孤独。

然而,许许多多失去父母的人们,从没有放弃对爱的渴望,对爱的呼唤,对爱的追寻,对爱的求索,一方面他们需要爱,另一方面他们心中也有爱,他们要给心找个“家”,也在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营造一个“家”。譬如我的大嫂,即是如此。

我的大嫂在其父母相继去世后,就用自己的爱心为自己的弟弟妹妹营造了一个“家”,让“人逢佳节倍思亲”的弟弟妹妹感受到“家”的存在。

在杨家四个孩子中,大嫂排行老大。古人云:“长兄为父,长女为母。”父母去世后,大嫂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作为长女的一切责任,尤其每逢春节,大嫂都会把在外地的弟弟妹妹召集到自己身边,而且自老人故去后从没有间断过一年一次的春节聚会。其实,大嫂和弟弟妹妹的春节聚会,除了相互感受一母同胞特有的浓厚亲情外,另一层意义则是为了共同祭祀父母的在天之灵。虽说他们没有举行任何祭祀仪式,但他们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默默地表达对父母的思念,诉说与父母阴阳两隔的痛楚,同时也告慰父母他们用爱营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家”。是的,这个家,对于他们而言,是人世间最为温暖的地方。

哪里有爱便是家。大嫂在她的弟弟妹妹眼里,既像仁厚可敬的父亲,又像慈爱有加的母亲,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让弟弟妹妹感受到人世间血浓于水的真情大爱。人因有爱而崇高。对弟弟妹妹来说,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上,与姐姐一起过年无疑是对姐姐的一种感情表达,所以在他们相聚的日子里,幸福和喜悦写在他们的脸上,欣慰和满足荡漾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

面对大嫂和她的弟弟妹妹,我从中解读出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亲情是一个家族的身份标志,是一个家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它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基础,是家族的根本,是凝聚血缘关系强大的精神粘合剂。而春节是传递和表达亲情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面对大嫂和她的弟弟妹妹,我从中获得了社会学意义的启示:无论父母是否健在,兄弟姐妹之间只要葆有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就能够增强骨肉同胞之间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强化彼此的家族意识、亲情意识和血缘意识,进而构建起一座温暖而和谐的精神家园。

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亲情永在;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亲情泯灭。家是人们永远无法释怀的根。兄弟姐妹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者,大家应共同担当起传承血缘亲情的责任和义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无论父母是否健在,家将永远不会消失。

哪里有爱便是家。我作如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