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给力”登上《人民日报》说起……

(2010-11-12 14:51:20)
标签:

给力

人民日报

办报无小事

                    由“给力”登上《人民日报》说起……

    “给力”本是个网络用语,却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人民日报》(见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无论其出于怎样的考虑,这着实让人错愕不已。

    何为“给力”?笔者查遍《新华字典》、《辞源》难觅踪迹。若仅就字面的理解,应是“给予力量”之意。在我看来,与“给予力量”相近的词,有很多,比如“发力”要比“给力”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换言之,假若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改作《江苏发力打造“文化强省”》要准确得多,也更具概括性。此外,“给力”无论在该标题中做动词,还是做形容词,都显得牵强、艰涩,不合乎常理。故此,我以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中的“给力”,应属标题硬伤。

 

                                http://s10/middle/6382ca93t94e54ebaa8b9&690

    制作标题,看似小事,实则大学问。新闻界有“题好文一半”之说,意即好的文题往往是传达文章主旨、内容和意蕴的“眼睛”,它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从而诱人阅读。而“题好”,简单地说,就是制作标题要遵循“准确、简捷、生动”之原则。其中,“准确”,是第一要义。由此可见,《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有悖于这一要义。大量事实反复表明,一篇文章即使内容、思想、文采、结构等再好,如果忽略了标题制作环节,必然导致要么不准确,要么在逻辑关系上出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文章质量。正因如此,“给力”登上《人民日报》,虽属偶然失误,却教训深刻,值得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其实,报界在使用语言文字方面存在的不规范问题,由来已久,并一直为社会各界所诟病。著名作家王蒙就曾撰文认为,当下我国的语文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认为,“汉语使用的混乱,对应着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浮躁。”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鸣曾提出一份建议:“应对先秦汉籍元典的传承和汉语言文字进行保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相关规定,“一期对开四版的报纸其差错率不得超过万分之三”。而事实上,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报纸不多。“办报无小事。”报纸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从来不是小问题,须臾不可放松,稍有懈怠,轻则读者啧有烦言,给你投“不信任票”,重则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有道是:“办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道理即在于此。

    客观地说,《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党中央的机关报,在报纸编校质量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报业前列,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但此次发生的标题硬伤,给人以深刻启示:提升报纸质量,绝不仅仅是编校质量,而是全面的质量;报纸的质量监控,绝不能仅仅在最后一个环节,而应当贯穿在整个报纸的生产全程;报纸的质量把关,不只是总编辑一个人,而是人人都要负起责任。一句话,报纸要切实提高质量,必须确立全面质量观,实施全程控制法,建立全员责任制。

    总之,语言文字使用失范,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因而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但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对社会发挥着巨大的舆论影响力,更应成为维护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模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