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2010-02-04 12:24:12)
标签: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爱情知识关爱杂谈 |
“我为什么而活着?”——98岁的伯特兰·罗素留给下一个简单而复杂的永恒命题,便静悄悄地走了,那是1970年2月的一个夜晚,一颗流星从他的家乡威尔士夜幕四合的上空划过,一束亮灿灿的星晕久久地不肯散去……
罗素作为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其过人之处,在于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涉及了哲学、数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政治和文学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在不断的给出一个个让人击节赞叹的答案,譬如让无数人为之困惑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疑问,他就给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对此,爱因斯坦不无感慨地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诚哉斯言。
我以为,伟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精神永远闪烁着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理性光芒。当人们捧读罗素的经典之作——《我为什么而活着》时,犹如当面聆听他的谆谆教诲,似乎能触摸到他那颗率真而坦诚的心。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令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它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使我在无常之上高距主宰地位。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但是,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痛苦——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也感到痛苦。”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的关爱,这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渴望、追求和关爱,罗素郑重地向世人宣告:“如果真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我为什么而活着?”亘古及今,不知有多少这样追问过自己,不知有多少人苦思冥想也未探明究竟,不知又有多少人未及思考便成为人间匆匆过客……中国有两句俗语:一句是“人各有志”;一句叫“各有各的活法”。的确,对于我们更多的“活着”的人来说,活法是因人而异的。但从“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哲学命题而论,罗素给出的“解”或“答案”,无疑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多重意义,因而是值得我们一思、二思、再思的。
“我为什么而活着?”纵观罗素的一生,应该说,他活出了精彩,活出了高度,更活出了永恒。
谨以此文怀念伯特兰·罗素。